一艘从镇海港驶来的内河小汽船缓缓停靠在了永安港码头,码头上的力工们在蒸汽吊杆的协助下,很麻利地将很多包装好的货物卸下。》而在他们旁边,七八辆载重货运马车早就等得不耐烦了,车夫们拿着提货单,直接将一些自己需要的货物——橡胶和乙醚——抢了过来,然后驾起马车,朝旁边不远处的一间工厂驶去。
这间工人占地规模相当不小,其中大部分土地上都建着宽敞明亮的砖瓦厂房。而在此时这间被命名为“永安橡胶制品厂”的企业(工商部占股70%,东岸公司占股20%,新华夏开拓队占股10%)内,许多工人正坐在工作台前,小心地忙碌着。
他们正在神情专注地处理着生胶片,而生胶片的来源是新华夏岛。自从多年前东岸人在新华港附近的山里面陆续栽种了三千多株橡胶树树苗、种子后,由于气候、环境以及照顾不力等方面的原因,橡胶树成活率不高。后来无奈四处换地方移栽,折腾至今,新华港附近才有大约不到八百株橡胶树陆续长成,并到了割胶期。
橡胶树树皮内层某种细胞分泌的粘液,便是东岸人所需要的“胶乳”的原材料了。当地的采集工人们拿出刀或斧子在树皮上切个口,然后切口内流出的液体便可被收集到固定在树上的容器内。这些采集回来的液体是无法直接利用的,必须适当稀释,然后再加醋酸制作成胶凝。最后再来一道加热和烟熏的工艺。这才能够初步利用。
这些加工工艺东岸人一开始也一窍不通。因为没人懂这方面的知识,他们也是在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摸索实践中,才逐渐找到了一些加工处理橡胶的方法。比如分析橡胶树流出的液体中的成分啦,比如如何去处胶乳中的杂质啦,比如如何制作生胶啦等等——其中制作生胶是最关键的一道工艺了。
制作者一般都是从放置胶乳的小桶内拿出一根涂满了一层白色胶乳的棍子,然后将这根棍子凑在火盆上面反复烟熏,使其干燥;接着再将木棍伸进小桶内,继续再其表面涂上一层胶乳。然后再熏干;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木棍上面积累了一大块白色胶状物质后,便将其切下,放置在一旁,经由专人收走。
这个时候,他们得到的物质便是生胶。当然有的时候还会用一种工艺,即用滚筒反复碾压胶凝,去处其中的乳清,然后得到厚度为几毫米的胶片——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中间品。
而关于橡胶的如何利用,东岸人这些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毕竟这是一种在后世应用极为广泛的物质。由不得他们不重视。东岸人对利用橡胶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巴西的马梅卢科人,这些捕奴队员们经常深入亚马孙河流域捕捉土人。因此也有幸见识到了土人是如何利用橡胶这种东西的。
生活在丛林中的印第安人早早就发现了橡胶的种种妙用,他们知道如何制作较为粗糙的胶片,然后用这种胶片制作成雨鞋;他们还发现胶乳可防水,这在多雨的亚马孙流域可是一项了不得的功能——东岸人据此脑洞大开,认为可以将胶乳涂抹在帆布或衣物上,以使其防水;印第安人还利用粘土模子制作了很多橡胶容器,这又是一项妙用;当然了,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发现则是他们意识到胶乳经烟熏后有了皮革状的外观,可以制作很多有用的东西。
总而言之,印第安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开发出了很多橡胶的用处以及加工处理方法,东岸人想方设法地汇总了这些信息后,开始自己设计加工工艺,准备抢在欧洲人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大规模应用这种神奇的自然恩赐——橡胶。
不过也许东岸人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早在1615年,西班牙人就开始用橡胶来制作士兵们的防雨斗篷了。只可惜西班牙人没有深刻意识到这种东西的其他妙用,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36年,法国一支前往秘鲁的考察队在研究橡胶后,逐步开发出了种种妙用,并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