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十六章 秩序整顿(五)(第2/3页)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内发展得最好的城市无疑就是昌顺港了,这里吸引了最多的移民(足有两千五百余人),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葡萄牙人,其数目大概在两百左右,多数都是些无牵无挂的单身汉,非常好管治。”萧曦少校朝已被确定调来北宁镇组建地区行署的徐宇说道,“当地的葡萄牙庄园也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愿意走的白人我们已经送走,剩下的都是愿意留下的。当然印第安人及含有印第安血统的人不能留下,必须送往海外殖民地,目前这部分人大概还有四百多,届时移民部会安排船过来接的。只可惜昌顺港与内陆交通极其不便,山间只能通行骡马,因此这座城市的码头、磨坊、酿酒作坊、修船所、烟草加工作坊、铁匠铺、屠宰场、面包房以及箍桶匠、皮匠、裁缝、奶酪工、黄油工、鞋匠、蜡烛工等手艺人就很难为内陆地区服务了,毕竟交通运输成本太高,咱这里还是要自力更生为主。”

    “我明白了。”上个月刚刚紧急从陆军退役的前骑兵营长徐宇说道,“我有这个思想准备,不就是一穷二白嘛,当初我们在大鱼河两岸开拓时不也是一穷二白,如今那里是什么样?总不会因为过了这么多年舒坦日子,就把当初的豪情壮志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吧?嘿嘿,老萧,让我们给那些鹌鹑般的年轻人展示下,这个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徐宇原本是骑兵少校,年纪也已经五十多了。这次陆军攻下巴西南部偌大的领土,急需一位富有军事经验的老资格官员前来坐镇,因此在东岸文武官员的博弈之下,徐宇便作为地区专员走马上任,以后将主管大阵方阵及安全方面的事务。至于地方建设、金融服务(巴西农村金融合作社)、对外贸易等事务,则由政务院顺理成章地派员来接管,总之双方是各管各的,互不搭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徐你确实可以带带那帮年轻人,这次往承平乡送一批新移民,会有一批我们的年轻干部随行,你好好说道说道他们。”萧曦哈哈笑着说道。

    话说最近又一批移民经昌顺港来到了北宁镇,人数不多,只有不到千人,盖因圣保罗地区去年一年都陷入了混乱之中,粮食产量骤跌,短期内还难以恢复。偏偏好死不死的是,从昌顺港到北宁镇那条路,就连骡子都经常不慎摔下山去,难走得很,因此从海外大规模调集物资支援成本实在太高,从而也就注定了北宁一带的开发只能一步步来,不可能像别处沿海地带一下子铺开成千上万人,那不现实。

    这一千名新移民,加上之前的人口,将分散安置在总计四个定居点内,除已经建立的北宁镇、承平乡外,还有平湖乡(后世里贝朗·皮里斯小城附近)和承恩乡(后世铁特河畔的巴鲁埃里小城)两个待建定居点。这几个定居点都是以过去的圣保罗镇为核心建立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地处高原,夏天最热也很难超过35度,冬季也在零度以上),且有河湖之利,端的是上佳的农业之地,也难怪这附近遍布葡萄牙人的殖民庄园了,就连那些新来本地的旧大陆白人自耕农也喜欢在这些地方获取农田耕种,实在是条件出色啊!

    目前东岸人真正清理得比较彻底的也就北宁镇周边一小块地方——也是相对而言了,其实离镇郊稍远些的地方还是老样子——周边大批量的印第安人要么被抓起来修建住房、公路、仓库、围墙、水渠、土窑等设施,要么被组织起来充当军夫队运输物资,甚至还有数千人被送去里约热内卢当炮灰,因此乡间没有什么流窜犯,秩序比较稳定,有利于人民拓荒安居——前提是你忽视那些无恶不作的圣保罗旗队队员们。

    1661年4月25日,走马上任的徐宇的第一件事,就是护送一批三百名移民去承恩乡定居,顺带慰问、鼓励一下先期在那里建设的数十名先遣队队员。与他一同去的,还有两名首都青年干部学校毕业的文官,一曰刘厚非、一曰乔宇,都是穿二代,已在各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