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四章 剧变(二)(第1/2页)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687年5月15日,永州府道州郊外的一处管道边,一队兵马刚刚走过。 .

    这是来自附近县乡的团结兵,按照上峰的命令到道州城外的一处大营集中,随时准备领受各种任务。团结兵,顾名思义是地方上的团练武装,但和传统意义上的团练又有所不同,因为其指挥使和中上级军官都是朝廷任命的,只有下级军官是由地方推举,要么是地方上有勇力的游侠儿,要么是地主豪商家庭出身,总之是一种奇怪的混合体,与后世清末的团练(如湘军)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大顺这个极度仰慕唐制的国度,团结兵已经被定为主力部队以外的重要补充,承担着弹压地方、维护治安、转运粮草、看管俘虏等工作。比如在川南、湘西清理土司势力的战斗中,顺军就大量使用了各府的团结兵轮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也节省了大量的军费。

    综合说起来,团结兵和东岸的民兵制度有些类似,即在农闲时节统一进行训练,然后由朝廷发放装备(一般是冷兵器,火器很少,铠甲这类贵重的装具基本没有),自己准备好到达集结地点的粮食、酱菜及其他用品,然后等待开拔。

    团结兵制度存在的基础,是民间有充足的资财能够支撑这种训练、行军和作战,这就要求他们至少是有一些田产的自耕农,身。这些河流,如果经过一番整饬并每年都拨款维护的话,那么还是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的,因为其覆盖面实在是太广了,能够有效勾连湖南、江西的大部分府县,这鱼米之乡可真不是白叫的。

    而基础设施的改善,除了在军事战略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外,对于降低各地间的物流成本,打破商业壁垒,同样也有着极大的功效。按照东岸人的理论,建立统一的没有关税壁垒的全国市场,是商业化大发展的重要标志,顺国如今虽然还没能做到这一点,但至少在湖南和江西之地,确实是有些接近这个样子了。而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何这两个省的工商业在这二十年来持续发展,以至于到了现在倒逼思想界的革新,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毋庸置疑,如今湖南、江西两省大概是全中国除开东岸人控制区外工业程度最深,经商条件最好的省份了。这两点,已经给李顺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了,且他们也确确实实地看到了这一点,这从两省贡献的财税连年增加就能看得出来,湖南、江西二省是大顺能够南征北战的财税之源、霸业之基。

    这次南明朝廷出现剧变,亲王孙可望上朝途中被杀,党羽被清算,很多统兵大将直接就投靠了大顺,甚至还有跪求大顺兴兵南下,为孙可望报仇的人。这些消息被加急送到长沙后,李来亨便立刻召集群臣密议,最终定下了从四川、湖南分别出兵,两路伐明的战略。四川方面,自然由四川节度使刘忠贵统领大局,拣选精兵从东川府南下,以降将白绘为先锋,直趋昆明,打的就是直捣黄龙的主意。

    而湖南方面呢,则由银枪效节军都指挥使郝平总揽全局,率精兵七万余从永州、宝庆等地出击,目标直指广西全省。这是南明朝廷直辖的省份,地方上没什么强力的军阀,攻打起来应该阻力不大。李来亨估计,在左营兵马大举入滇作战后,保不齐广西的很多部队还会被召去勤王,这又会进一步降低他们占领桂省的阻力。

    而一旦广西被他们攻取了,那么仅有云贵两省地盘的南明朝廷,又凭什么跟大顺斗?要知道,南明最能打的部队都是以以往西营骨干为核心组建的,现在西营老兄弟们闹内讧,秦王孙可望被杀,麾下将领们惶惶不可终日,晋王李定国不得不强撑病躯多加安抚,但效果如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不怎么样!

    其实若是给李定国一个窗口期,让他从容收拾孙可望旧部,抚平局面的话,南明局势还有可为。但大顺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给你这个机会?这不,在消息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