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四十一章 团结河(十三)(第2/3页)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次章黑三比较良心,没有以次充好,就连另外一批茯苓质量也很好,至少不像上次表面上还有被虫蛀过的痕迹。唯一让人感到有些不开心的,就是这些茯苓在装运的时候,似乎被拿来填充茶箱间的空隙了,这导致其形状有些不好看。不过没关系,仍然可以拿来用。

    人参大概是这批药材中最贵重的了。邵仁本钱有限,因此也没买多少,而且还不是野山参,而是朝鲜人在开城一带人工种植的。自然,这种人工培育的人参是不可能卖得上高价的,邵仁也没黑心到会把这种东西拿来冒充野山参,那不符合他的道德观。

    其实,东岸境内最多的就是这种产自开城的人参了,大概占了一半左右。第二多的,则是产自北美大陆的人参,这种人参不是生长在山上,通常是平原的背阳处。魁北克一带这种玩意儿很多,当地人大量采集后出口到东岸,已经成了一项很大的产业。真正的传统野山参,在东岸的市场占比其实不是很高,但价格毫无疑问非常昂贵,多产自朝鲜及满洲的山区,每年的出口量都是有数的,邵仁很难搞到。或者即便花高价搞到一点,也不会舍得用,多自己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邵仁的药店同样还出售其他物事,其中一些甚至很难称得上药品,如姜根、槟榔、燕窝、西谷米、胡椒、藏红花、檀香等等。其中有的产自印度,如姜根、槟榔;有的产自波斯,如藏红花;有的来自文莱,如燕窝、檀香;有的则产自东岸的海外殖民地,如西谷米(拉包尔)、胡椒(新华夏),来源还是很多样化的,显示了东岸远洋贸易深入开展的程度。

    上述这些东西,其实你很难将之成为药品的。但没办法,如今的东岸就这样,药铺的经营范围很广,很多奇奇怪怪的草药、化学药品、香料、补品等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中很多商品甚至和其他商铺重叠,但没关系,照卖就是了。

    “都仔细点。”随口吩咐了一声后,邵仁便回到了前面坐馆,防止有病人上门求医时找不到人。桌上泡了一壶水,水里没有茶叶,而是丢了几片才到货的大黄片。这种大黄片剂茶,是团结河一带居民经常喝的东西,据说有健胃的作用。邵仁喝这种茶水倒不是为了健胃,而是想尝尝新到的货味道正不正,免得被人欺了。

    不知道是最近天气好(快一个星期没下雨了,也是神奇)还是那些淘金客们手气不好的缘故,一上午都没什么病人上门。邵仁在医馆内枯坐了三个小时,然后便直接去了后院厨房,他雇佣的厨娘已经把饭端了上来。

    一叠青菜豆腐、一盘番茄炒蛋、一碗鱼汤,看着并没有太过出奇之处,但主食——藏红花米饭——就很惊人的。这是波斯人的传统食品,在贸易、文化交流中先传到新华夏岛,然后又传到了东岸本土。这种饭精选河间上好大米,佐以黄油、香料、藏红花蒸熟,成本其实非常高,真不是大众消费品,甚至一些收入偏低的中产阶级也享用不起,因为藏红花在东岸并不便宜。但邵仁就是消费得起,体现了他的赚钱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团结河流域富饶的程度——团结河被人称为流淌着黄金的大河,可见并不是虚言。

    很多没来过团结河流域的人——尤其是大些大城市的工人——总觉得这是一片环境恶劣的瘴疠之地。大量眼冒金光的投资者在这里日复一日地追逐着黄金、钻石和玛瑙,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而当地的移民们呢,一边与大自然搏斗,进行着艰苦的开荒工作,一边忍受着日用品、药品甚至是食品短缺而带来的高价,总之生活是不宽裕的,甚至是悲惨的。

    但真实的情况呢?没那么夸张啦!日用品短缺是用的,价格也确实高,但真的没到让大家承受不起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这里的高价值的矿产(最典型的便是黄金)太多了,东岸黄金公司固然占了最好的矿,但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矿被私人淘金者占据了。甚至很多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