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07章 第二六一〇章 舆论中心(第3/5页)  寒门状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成他擅权的固有印象,因而就算有再大的事情需要商谈,基本都是他单独找相关职司衙门的官员面谈。

    像今日这般小院里一次性聚拢如此多顶级大臣,还是首次。

    人们陆续到来,此时太阳高悬西边的天空,也就是说与会者是在上班时间赶来,并不打算在谢迁的小院停留太长,毕竟正式散班前还要各自回衙门,有什么要紧事,必须得趁着衙门尚在办公时尽快处理好。

    几人到来后,谢迁让次辅梁储主持这次闭门会议。

    梁储把这几日来中原地方有关灾情的奏疏当场给几人宣读,因为决口很突然,此番又是十多个县大面积受灾,地方官府很担心后续发生瘟疫,流民乱蹿,带来更大的灾害,因而奏报比较急,重点抓得也很准。

    等梁储说完,旁边的李鐩面带担忧之色:“河南巡抚衙门如何说的?”

    梁储道:“尚未有河南巡抚的上奏。”

    李鐩摇头:“这可就奇怪了……以往遇到灾情,一向都是河南巡抚先上报,地方奏疏多半只是对上报进行补充,今年有些反常。”

    靳贵在旁提醒:“如今陛下也在中原之地。”

    王守仁紧张地问道:“灾情可有影响运河周边?”

    梁储摇摇头,随即目光望向谢迁:“目前看来对陛下北上并无影响,水陆交通皆无阻塞,只是后续若是灾民东去,可能会让陛下碰到,但相信地方官府会努力阻止流民产生,不至于影响陛下归途……”

    都在等谢迁说话,但此时谢迁却闭着眼,像是养神,又好像是在仔细倾听。

    简单的交谈后,李鐩、杨一清和王守仁对情况基本了解,其实谢迁找他们三个部堂来之前,内阁有过闭门会议,只是可能关系重大,必须要由六部相关衙门参与,因为具体救灾举措要落实下去,需要六部尤其是户部协助。

    杨一清道:“谢老,不知此番需要调拨多少款项往中原?按照以往的经验,若是决口超过一里,或者有多处的话,一次恐怕就得十几二十万两银子,若再加上赈灾,可能需要超过三十万两……就这还得要看具体情况……”

    几人都不说话,等待谢迁表态。

    谢迁终于在众望中睁开眼,先给杨一清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蹙眉道:“现在银子的价值,还能跟几年前相比吗?”

    只是一句话,就让屋子里几人陷入尴尬。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几年因吸纳大笔佛郎机白银,使得民间银价下降。

    以前朝廷一年能收入二三百万两银子就不错了,但过去这几年光是朝廷府库中就有超过一千万两银子,民间流行的银子也非常多。

    谢迁道:“银子不值钱,灾区物价腾贵,一下子调拨那么多银子到灾区,能变成粮食还是衣物?百姓能靠这几十万两银子吃饱穿暖?”

    问题抛回杨一清,毕竟杨一清管着户部。

    杨一清为难地道:“京师粮仓内储粮不足,中原府库空虚,再者过去几年战乱不断,想筹措用于赈灾的粮食太过困难……”

    在场大臣都熟悉大明的情况,哪怕王守仁只是兵部侍郎,也对民间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在西北当过几年巡抚,有治理一方的经验,而王守仁镇守的宣府又是西北军粮物资的主要储存地。

    现在大明实在太“穷”了,穷得只剩下银子。

    这些人都熟悉谢迁的一贯做派,他一向不主张把府库内大批银子放到民间去购买粮食物资,因为他觉得这是与民争利。

    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消费刺激生产等,以谢迁因循守旧的头脑,实在是想不出来。

    一直默不做声的杨廷和道:“若中原调拨困难,只有从西北征调粮草了。”

    梁储道:“西北也不太平,鞑子有卷土重来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