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六九七章 正德元年(第3/4页)  寒门状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件事咱家就交给你办理了,月底前,你若不能将田宅收上来,咱家便去跟陛下说,换个人当差!”

    钱宁张了张嘴,没料到刘瑾对自己如此苛刻,随即他意识到,如今自己得到皇帝宠信,已经引起刘瑾的警惕和疑虑。

    想到刘瑾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位无人取代,钱宁暗自庆幸:“幸亏我一直对刘公公卑躬屈膝,若对他的态度稍微怠慢,指不定会如何打压我。以后可要小心些,若被他算计,我怕是连小命都没了。”

    钱宁一向对刘瑾言听计从,不过现在发现刘瑾似乎只是把他当做予取予夺的奴才,也就打定主意事事都要留后手,他是聪明人,知道大丈夫能伸能缩,表面上唯唯诺诺,但实则已经有自立之心。

    ……

    ……

    正月十二,钱宁出京大肆抄没田宅。

    京城周边的地主,只要没有交税且无大的背景,一律被钱宁查扣,在有内行厂、西厂和锦衣卫支持下,再有顺天府为虎作伥,十二团营出兵助阵,钱宁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收上来一千多顷土地。

    相比于京城周边田亩数量,这一千多顷土地其实算不得什么,但造成的恐慌却迅速蔓延,导致京师士绅人人自危,随时可能引发民变。

    户部发现事情不妥后,马上上奏,六科和都察院的御史言官纷纷上书,谢迁原本不打算管,但听说朝中群情激奋,民间怨声载道,再加上谢迁已经知道刘瑾彻查京城周边税亩的目的是为谋私利,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上元节后的第一次朝议,也就是正月十七午朝,谢迁开始向刘瑾发难。

    新年期间朱厚照可说醉生梦死,今天头脑刚刚清醒些上朝,并没打算在奉天殿停留太久,就在他打着哈欠草草应对群臣奏禀时,谢迁出列,把问题提出来。

    朱厚照压根儿就不记得刘瑾跟自己说过清查京城周边土地税亩之事,他好奇看着侍立一旁的刘瑾,问道:

    “刘公公,到底怎么回事?谢阁老说朝中有人借着清查京城税亩一事中饱私囊,不会就是你吧?”

    刘瑾心中破口大骂谢迁老匹夫,但他早就想好对策,恭敬地道:“陛下,老奴所查,京师周边田地十之五六不交税,以至于近年来国库空虚。而且照目前的趋势,京师周边税亩数量正在逐年减少,一旦土地完全落入士绅之手,则国库再无收入,国将不国……”

    朱厚照喜欢思考问题,听到刘瑾奏禀,不由皱眉:“那是为何?”

    刘瑾看着谢迁,道:“陛下不妨问问谢阁老是怎么回事……”

    朱厚照抬头看着谢迁,好奇地问道:“谢阁老,刘公公所言是否属实?”

    这问题真把谢迁给难住了。

    以谢迁所知,士绅为避税可说无所不用其极。

    此时不管是地主还是自耕农,在没有一条鞭法的情况下,田赋、徭役和其他杂征繁多,负担极重。

    士绅阶层可以免税,那些跟士绅攀上关系之人,可以通过依附士绅名下而不用交税,这使得税收重担主要落在少数地主和自耕农身上。一旦作为压榨对象的地主和自耕农名下的土地为士绅兼并,国库自然再也收不到税,因为士绅是免税的。

    谢迁无奈地回答:“确实如此。”

    朱厚照瞪大了眼睛:“那就稀奇了,土地明明就在那儿,为何交税的土地会逐年减少?刘公公,你说到底是何原因?”

    刘瑾义正词严道:“此事根由,在于地方士绅借助朝廷税亩制度漏洞大肆渔利。一些地主家中无人考取功名,却将土地寄放在有功名人家名下,由此规避缴纳税赋和服徭役,原本交给朝廷的税赋,却落入那些有功名的人家腰包。”

    “而每个县的税收是固定的,如此少数地主和农民,便要承担巨额税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