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章 逋赋(第2/3页)  正德大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厚照并不愿意因此停下自己改革大明振兴大明的节奏,让王阳明来江南替自己处决参与税课局被屠案的士绅不过是他来江南的前奏而已。

    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在江南追回属于自己和大明的财富以及向江南的地方官员与士绅宣示一下朝廷的威严。

    所以,对于江南士绅们而言,噩梦才刚刚开始!

    对于朱厚照而言,大戏才刚刚拉开大幕。

    朱厚照这次不是一个人来的南京,内阁首辅马文升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还有吏部尚书王恕也跟着他来到南京,这样就等于大明暂时把帝国中枢搬到了南迁,也自然方便处理南直隶的事务。

    在顾献同、袁种安等江南士绅被处决当日,内阁就下达对南直隶重新大计的钧旨,并在当日到了吏部与巡抚王阳明手上,王阳明当即宣示到各府州县!

    因有内阁和吏部坐镇,巡抚王阳明这次主导的大计可谓相当严厉,十来名三年欠交赋税达上十万石的官员当即被他上报革职!除此之外,数名贪墨或虐民的地方官也被他上报革职拿问。

    内阁和吏部无一不照准。

    “陛下,这是南直隶巡抚呈上来的关于南直隶各府县逋赋所积,其中苏州府三年已达两百万石,松江府弘治十八有一百五十万石逋赋!”

    内阁首辅马文升此时将一封奏疏递给了朱厚照。

    朱厚照听后倒也大为惊讶,心想如今这朝廷税赋虽然是以粮食计算,但就算一两一石粮食计,光一个苏州府就欠赋税两百万两,也不知道朝廷是有多少收入流入了这些江南乡绅的口袋中。

    “马爱卿,你怎么看?”朱厚照没有直接表达意见而是先问向了马文升。

    “回禀陛下!各地每年积有逋赋乃是常见之事,庶民自然不敢欠赋,而欠赋者多为生员缙绅,地方官府不敢催拿,故想必这些逋赋都是生员缙绅所欠,即便朝廷想追回也难,只怕又得得罪士林,而苏州府等地素来士绅多,自然逋赋多也属正常,按照惯例,都是能免则免的。”

    马文升回道。

    朱厚照则心想暗叹,难怪前世看历史材料,发现皇帝动不动免逋赋,当时自己还疑惑为什么朝廷欠的税都不会收而要免掉?如今看来,不是不想收是不能收,因为欠赋的都是士绅,你怎么收?

    “追回,必须追回!以往的朕可以不计较,先帝既然下旨免掉,朕也承认,但从正德元年以后的逋赋必须追回!下旨给南直隶巡抚,勒令各府州县官追缴正德元年后的逋赋,追缴不回七成者治罪流放,追缴不回八成者革职!追缴不回九成者,罚俸考评下下!”

    朱厚照没打算对这些欠赋的士绅们客气,在他看来,朝廷已经够优待他们了,有免税田还不用担负徭役,如今连三十税一的赋税都不肯交,简直不要太过分。

    不过,这时候,马文升还是不由得劝了一句:“陛下请三思!这样做,只会让江南士绅们怨愤更大,恐非长治久安计。”

    “难道让他们偷税逃税就是长治久安之计吗,若他们的赋税一直不交,朝廷的军费、百官的俸禄以及治河、赈灾的费用就只能压在百姓身上,百姓负担只会越来越重,到时候天下若因此而反,该怎么办?”

    朱厚照问着马文升。

    马文升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好说道:“陛下,可否给这些士绅们一个面子,先下道旨意,让他们自觉把欠的赋税交上,如果他们不交,再让官府强制追回,如此也不至于伤了情面,到时候即便强制追回,也好有个说法。”

    朱厚照没有说话。

    这时候,王恕也劝解起来:“陛下,首辅所言甚是,非老臣多嘴,陛下虽少年壮志,有整顿朝纲之心,但凡事也得先礼后兵,宽容并济才好,而且这些士绅都是读书人,都是知礼明理的,应该能明白朝廷的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