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如何(第2/3页)  荆楚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宋玉反问。他见孔谦还是不甘,再道:“王廷之事确是大王家事,彼等以此击路门之鼓,过也。真以为大王不杀人?”

    “大王杀人,天下知其不仁,必当弃之。”孔谦犹自说道。

    “大王杀人确是不仁,然大王比秦人仁义百倍,天下弃秦人否?”宋玉再度反问。说话间他看了看孔谦,担心他已经老糊涂了。上古竞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力才是天下归属、统治与否的根本,仁义只是儒家对外的统战工具罢了。作为统战者,必要把自己和工具分清楚,要知道统战工具的实质,不要相信自己要别人相信的,这是根本原则。

    “那当如何?”孔谦并没有老糊涂,他只是不甘心。

    “大王大婚将至。”宋玉说起了一件毫无关系的事情。“大王甚爱芈女公子,必立芈女公子为王后,芈女公子所生之子当为太子……”

    “太子?”孔谦错愕,从太子着手确实是一条路,但这条路时间太长了。

    “再便是学舍和报纸。”宋玉道,“若千万学子皆知仁与不仁,举国当仁也。”

    “然学舍之权不在诸氏便在誉士,何以使学子知仁?文学侍从数年前便不再考选,学子皆以武为荣、以文为耻,何以使学子知仁?”孔谦述说着残酷的现实。

    楚国的政制,楚国的人才擢升选拔机制,已改为以武为中心,非以文为中心。政治体制决定了文人根本没办法再度执掌国家权力,一旦现在的这批文臣老死,掌握权力的武将就会维护以武为荣的政治传统和选拔机制,这个替代过程将发生在熊荆为王的这个时期。

    “且如今杨朱之说盈国,”孔谦的述说还没有结束,“人人不拔一毛而利天下,只求人人不损一毫而利己。此等谬说,王者何以治天下?

    学舍今岁起又开名学之课,言‘马非马、离坚白’之论,欺惑愚众,我数请大王至今不得其果。那綦毋子得大王巨金,欲办名学之报,此报与杨朱之报下月同出……”

    与关心宋氏一族前途的宋玉不同,作为孔子七世孙,学派斗争这根弦孔谦一向抓得很紧。楚国的学说其实很乱,兰台宫持法家学说的人也有(当然此人声称研究法家是为了研究秦国),但总得来说,儒、道两家还是主流,墨家主要在宋地。

    而整个天下,依然是杨、墨两家的天下。

    战事欲烈,税赋越重,有产者皆信杨朱——如果天下有产之人都不缴纳税赋,那么列国就没有钱粮打战,天下就安宁了;

    战事欲烈,生计越窘,无产者皆信墨家——如果列国之间都信奉墨家非攻,那天下就太平了。而如果国君、有产之人都知道兼爱,那自己的生计也就有着落了。

    战争激烈的三晋地区,孔子重建礼乐和孟子‘民为贵’都没有市场。前者显然不可信,因为礼乐一直崩坏,从来就没有好转过;后者显然不可能。肉食者鄙,怎么可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庶民死再多,君王贵族依然奢靡无度。

    原本儒、道为主流的楚国,因为熊荆‘勿全身,毋宁死’之言,杨朱之说当即南侵,先是楚国控制的大梁北城,再是陈县,而后一直沿着汝水深入郢都;

    杨朱以外,又有名家。名家主要是公孙龙、尹文等人。公孙龙曾是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其徒綦毋子受太卜观曳之邀居于郢都,但綦毋子进入郢都便沉寂。直到前几个月,教导学子如何诡辩的名学课本出版,传言全国学舍四年级皆开名学课,孔谦才发现名家要与儒家争夺学子。前几年默默无闻,那是因为名家在巫觋中培养一批名家学子。

    说起这些事情,孔谦甚至有一种儒家行将灭亡的感触。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杨朱无君;名家虽不言政,但名家诡辩。儒家论说并不缜密,以名家对儒家,圣人之言不是只可意会,便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