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17)(第2/3页)  宰执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在少数。尤其是司马光一直以来的坚持,使得他的目标,让人只会往新法去想。

    不论司马光眼下针对的是谁,最终的目的依然是推倒新法。

    从章惇神色的变化,韩冈觉得他应该也看出来了。

    这位新党在两府之中硕果仅存的核心,现在正拧着眉头狠狠盯着司马光,脚尖都动了动,一副作势欲出的样子。但很快,章惇的身子又向后仰了一点,站定了,并没有站出来。

    不要说驳斥,就是拖延,也会被认为是对王珪的支持,若是视为王珪同党,被御史台群起而攻之,还要被向皇后记恨,那可就是太冤枉了。

    殿中只有司马光的声音:“臣闻王珪之得进用,或云陛下念其有才。臣窃闻珪虽有文艺,其余更无所长。奉只有唯唯,事君惟闻诺诺,世人目之为三旨相公。”

    韩冈暗叹一声。幸好辽国的告哀使已经走了,正旦使还没到,否则丢脸就到外国去了。

    司马光的判西京御史台,是实打实的虚职,养老之地。但从名义,他的确有资格弹劾任何他看不顺眼的人和事,至天子,下至小民,全都在判西京御史台的太子太师的攻击范围之内。而宰相王珪,当然也是属于他的猎杀目标。

    如果仅仅是御史台发难,韩冈总有办法。而且他也有所准备,可是他只是打算针对御史台,做得准备也是针对御史台中的一众言官。现在跳来的却是司马光,就让人很头疼了。

    因为身份不一样。

    不同的人,即便是做同样的事,结果是不会一样的。名人犯蠢那是轶事,普通人犯蠢那就是蠢事。

    以司马光的资望,如果回来还做御史的话,御史中丞都安排不下他这尊大佛,开国以来应当是从来没有任命过的御史大夫才差不多。

    再等等看好了。

    韩冈想着。

    在朝会公开与司马光辩论,为的还是王珪,韩冈觉得还是暂且歇一歇。他和王珪的关系还没到那一步。换做对手是现在的御史台,那倒也罢了,但现在面对的可是司马光。

    韩冈不了解司马光,但能逼得王安石写出《答司马谏议》,司马光的水平不可能会差。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年若没有司马光的刺激,王安石的笔力也不会锋锐到那般程度: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几个排比句这么列出来,可见王安石下笔时的怒气值,已经飙到了最顶点——是被司马光刺激的。

    何况司马光还是名垂千古的人物——跟苏轼那个写诗作赋的名气不一样——是史学大家。主编的《资治通鉴》是给皇帝看的,标准的帝王学教科。

    再等等,如果有机会,韩冈不介意出手,至少将司马光赶回洛阳去。但若是没有机会,他也不准备的硬顶着来。事后再行动也不迟,只要赵顼的心意不变,还是能稳定住局面。京师不动,京外的路州就算有些动荡也很快就能平歇下来。而且皇后应该不会喜欢司马光的行为。

    “司马卿还是先将札子递来。卿家初回京中,朝局或有不明之处……”

    口气太软了!

    不止一名朝臣的心中闪过这个念头。

    皇后终究只是垂帘,对破坏规矩的臣子强硬不起来。而且本该维护朝纲的御史们都没有站出来。

    “殿下!尧时四凶在列,舜臣尧,一日之间,流四凶于四夷,不待日暮。珪在政府,于君无所裨益,于政无所施为。臣纵在西京,其恶行亦充斥于耳目。方今论之,已觉迟也。”司马光的声音一下又陡然拔高了一倍,“奸佞王珪,窃据政府,臣乞诛之,以谢天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