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52章 是不是太托大了(第2/3页)  大明武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这说法倒是暴露了一件事,最起码有人这么想,而且很希望如此,至于传说崇祯皇帝宫内焚香祝告的事情,那就未必是为此了

    大明京师盼着赵家军渡海出事,而天下间其他各处属于不知所措但又隐约兴奋的状态,但登州府不同,登州府城的港口更是不同,所有见识到赵家军渡海场面的人都是不同。

    很多人也见过大明自山东向辽镇输送军资兵丁,百余艘船满载物资浩浩荡荡的运送过去,看起来颇为壮观。

    但那时的壮观景象比起现在所看的,就什么都不是了,登州府的士绅百姓不是没见过大兵过境,也不是没见过大批的粮草过境,可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

    这徐州兵马看起来人数不多,据说也有近万,可近万官军行动声势浩大,却不是眼前这个样子,若是经过一个县城,恐怕一天两天都走不完,而且会沸翻扬天,滋扰地方,四下不得安生。

    赵家军过境的时候,青州府、莱州府和登州府地方各州县虽然听过赵家军的规矩森严,可还是做好了防备,财货粮食都是藏好,年轻女眷躲远或者上山,务求万全,然后还是按照从前的经验,由地方上的豪强牵头,大家凑出一笔劳军的银子和物资,等大军经过的时候送上去。

    就这么提心吊胆的等着,甚至还集合民壮乡勇做了万一的预备,但过了几天却是纳闷,心想着赵家军未免走得太慢了些,怎么大队还没来,找人一问才知道,赵家军已经过境了

    大伙不是没看到军队过境,可看着那规模,看着那行进,还以为是打前站的前哨,等县里支应的人一说才知道,敢情他们觉得规模小的前哨,就已经是大军本身,那样紧密有序的队列,那样行进的速度,他们根本没有见过。

    当然,地方上同样没见过这等不敲诈勒索,不骚扰打搅的过境军队,等听到这赵家军是照价购买了部分物资,大家都是瞠目结舌,觉得这根本不可能。

    更让大家感到纳闷的是,这赵家军没有携带太多的军资,那官军携带五日或三日耗用的行粮,等到吃光用尽后就去洗掠地方或者全军崩溃,这徐州如此富庶,怎么也做出这样的蠢事来,难道这一路就靠着银子买?在关内你还能靠着银子买,或靠着刀子去抢,可去了辽东地方你怎么办?

    所有这些疑惑在到达登州港口后都烟消云散,这么多大船,这么多物资,如山如海,有了这些什么都足够,而且这些大船还不住的向下卸货,因为要腾出舱位来装运士兵和装备,据说还有些船只没有出现在港口,从长山岛到大竹岛再到隍城岛,自登州军港到辽东金州,海上岛屿密布,这岛链就是天然的道路和兵站,那些很少在登州港出现的巨大海船,将满载的粮食运送到一座座岛屿上,然后不停的转运。

    登州府这边的士绅百姓知道赵家军在海上有关系,却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关系,比起登州军港的官船,赵家军调集的船只都可以称得上巨大,漂浮海上,如同城池一般,更有渔民从海上回来,说还有番人的大夹板船,那上面全是火炮,只不过没有入港。

    全是火炮?看着港口这些大船上就有不少火炮,那全是火炮是个什么概念,大家想都想不出来。

    莱州府和登州府的士绅百姓和关内不同,他们是知道海的,知道这广大洋面上到底有什么,到底意味着什么。

    登莱两府的士绅百姓并不把海洋视为绝地,他们也知道从前军粮海运的“倾覆漂没”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看到赵家军的海上力量之后,他们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从建州女真入侵辽东,辽镇军民逃向山东,辽地和鲁地的民众第一次这么团结,大家都为赵家军的渡海北进鼎力相助,尽管赵家军不需要他们帮什么忙,有人想要出钱,有人想要参军,大家都踊跃的想要参与其中。

    说什么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