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9章 微服私访上瘾的朱元璋(第2/3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治,都是存在的。

    简单说,打够了,天下太平了,到处都是空下来的荒地,老百姓自然会努力生娃……目前明朝就处于战后婴儿潮的收获期。

    但是随着土地被瓜分一空,粮食产量到了一个瓶颈,财富分配不均,土地兼并严重。

    在这个阶段,就会有很多男人,找不到媳妇,另外呢,又有很多有钱人三妻四妾,家里雇佣了一大堆的佣人仆妇。

    这样的结果就是有机会成亲生孩子的男女减少,人口增加进入了瓶颈。

    所以纵观历朝历代的兴衰,都跟人口和土地脱不开关系。

    偏偏由于缺少统计学,也缺少对人口知识的研究,历代的征税,都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弊端。这一点在明朝的身上,尤其严重,很不幸,老朱要负主要的责任。

    “陛下,就拿前面的例子来说,长子继承父亲纳税的义务,那他是不是也要承袭父亲的土地?不把父亲的田地传给他,他靠什么纳税?试问其他几个弟弟要不要分土地?又该如何养家活口?”

    “这个……分家还是不好的,兄弟们就不能在一起吗?”

    “当然可以,但问题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靠着区区的田地,能支撑起好几个兄弟的婚礼吗?他们娶得起媳妇吗?这些兄弟们有甘心留在家里吗?”

    柳淳冷静道:“根据臣的观察,近年来,到京城谋生的壮丁越来越多,苏州等地的作坊,也雇佣了许多工人……没有办法,他们父辈分得的土地,根本没法让他们过富足的生活,而且很多人从出生之后,根本就没有土地可以过活。穷则思变,入城打工成了必然的选择。”

    “有些人成功了,过得日子比留在乡下的兄弟还要好,而留在乡下的兄弟,却要承担赋税,他们的日子越发艰难,如果遇上了天灾人祸,就不得不卖出土地,一旦他们生存不下去。不是变成不再纳税的佃农,就是追寻兄弟的脚步,也跟着进城务工,从此之后,不用纳赋……如此一来,朝廷的税源根基,就会遭到破坏。臣已经看到了苗头,最多十年二十年,黄册上记载的丁口,可能连一半都不到。朝廷是继续按照黄册征税?把两倍的负担,加到老百姓头上,还是直接放弃一半的税收,造成国用紧张?”

    “啊!”

    朱元璋和朱标同时吸了口冷气,尤其是老朱,他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柳淳,你所言可有根据?”

    柳淳信心满满点头,“陛下不信,可以安排人四处探访,便知道臣所言是真是假。”

    老朱虽然还在犹豫,但已经信了八分,毕竟柳淳所讲,不是什么难懂的道理,非常浅显直白。

    朱元璋对丁口造黄册,对田地造鱼鳞册,都是为了作为征收的依据。

    他把这两个册子,视作镇国之宝,大明的根基!

    放在了无与伦比的位置上,但他想得很简单,天下太平了,百姓安居乐业,生息繁衍,子孙越来越多。他按照黄册征税,只要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只会越来越轻,不用担心的。

    可事实上,朱元璋,或者说历代制定税法的君臣,都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就算人口还在增加,但人口的结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些地方会人口暴增,而有的地方呢,人口不但不会增加,还会因为年龄增大,造成丁口的减少。

    说白了,就像很多的农村,年轻人不断外出务工,不断进入城市,留下来的人还是那么多,但一年比一年老……还让这些老人去承担原有的税赋,那是非常不公平的。

    朱元璋虽然极力压制商业,维护小农经济,但是由于庞大的勋贵集团,还有逐渐成型的官绅集团,他们全都享有一定的免税特权。

    作为纳税大户的农村经济,正在崩解当中。

    也幸亏朱元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