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0章 (七)(第1/2页)  大·司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孙权所派来的信使刚刚进入襄平城不久,司马懿的大军就已经对襄平完成了完全包围。

    得到孙权那封“诚意款款”的书信后公孙渊大受鼓舞,已经无路可走的他只能抓住这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为了激励城中守军的士气,他手持孙权的亲笔诏书站在城楼之上对着守军呐喊到:

    “将士们!我们并没有完,再过不久东吴皇帝孙权的援兵就会赶到了,只要我们坚守城中,等到孙权的援兵来了之后便可里应外合夹击司马懿这个老贼,解我襄平之围!”

    不明真相的守军和城中百姓真的认为会有援军前来,为此无不欢欣鼓舞。

    可一连过去了两个多月,虽然司马懿采取了围而不打、切断襄平与外界一切联系的方法打算将襄平围城一座孤城,但城中对东吴援军殷殷期待的百姓却并没有看到吴军的一兵一卒,这时有些人的内心开始怀疑了:

    援军真的会来吗?

    不久,对司马懿顷刻之间便能攻破素有铁城之称的辽隧感到无比震惊的毌丘俭,害怕司马懿一旦攻入襄平,那么自己就真的半点功劳就没有了,于是他也提军以协助司马懿为由赶到了襄平外围,参与了铁壁包围。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司马懿攻陷襄平是迟早的事之时,辽东迎来了罕见的长期降雨,辽水的水位不断暴涨,淹没了很多地方,并且有向襄平城外蔓延的趋势。

    这下子公孙渊及城中的守军百姓都认为是上天帮助了他们,司马懿为了避免大军皆被淹没必然会撤军,到那时就算是东吴的军队不来襄平之围也可不战而解。

    毌丘俭和文钦也慌了神,他们急忙赶到了司马懿的中军幕府之中,希望司马懿能够率领大军先行撤出襄平外围,暂且到首山之上暂避,司马懿却并不同意这个建议,依旧维持现有的军阵态势,并且第一次当着毌丘俭和文钦的面下了一道铁令:

    “再有人敢言撤军迁营者,不论是谁立斩不赦!”

    对此毌丘俭和文钦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陪司马懿一同坚守在襄平外围。

    但是胡遵建议司马懿趁着洪水还没有波及到襄平之际,加紧时间强攻襄平城。

    对此司马懿也没有采纳,他反而下令包围圈向外扩大十五里,非但没有加剧进攻的步伐,反而越来越有示弱之相。

    公孙渊见状更加认为司马懿不久必然会撤退,所以派遣士兵出城在城郊外打柴牧马,借此测试司马懿的态度,胡遵请求率兵出击,司马懿没有准允而是放之任之。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司马懿这么做的用意,于是有人便问道:

    “太尉大人先前攻上庸之时,八路齐进,昼夜不停,创造了在一旬半的时间内攻陷新城、擒斩孟达的奇迹。今日同样是远道而来,太尉大人为什么反而放缓了进攻的步伐呢?”

    对此司马懿解释说:

    “当年老夫率军攻打新城之时,孟达城中的士兵数量少但粮食却很多,我们虽然人数是孟达的四倍,但因急行军所以随军携带并不多,甚至连一个月的供给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奇袭、强袭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快速破城之法,就算是一比二、一比三的伤亡代价,只要能够攻陷新城,消除孟达北上协同诸葛亮作战的隐患那也是值得的。而今日公孙渊在我们围城之前就已经撤回了近十二万人的兵马,而我军连同毌丘俭的人马在内也不过才十万人,在兵力对比上我们不如公孙渊,但围城却能让他的粮草供给陷入断绝状态,而我军则可源源不断的从周边获得粮草补给,长期消耗下去城中必然会军心大乱,到那时襄平城可不攻自破。两军作战,尤其是攻坚战,往往决定胜负的并不是手中持有兵力的多寡,更多的时候是取决于城防和粮食...”

    先前司马懿攻破辽隧之时,朝中为此而欢欣鼓舞,但数月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