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章 第三十九桶金(第1/3页)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程家村回来, 宋河的婚事便基本定下了。

    之前,跟他一起从军中退下的姜蔡二人也来到了相河村, 他们跟着石三郎学会了盘火炕建火墙的手艺, 在县城接到不少活,打算之后再出去闯荡一番。不过,他们什长的喜事, 还是要参加的,便住了下来, 就睡在豆油坊的仓库里,白日里帮着宋河盖他的新居。

    宋家小院的篱笆院墙被全部推倒,在原本的正屋后,又盖了一组东西屋与正屋,与之前的老房组成前后院, 普通的农家小屋竟然也有了二进大宅的气派。此次新盖的房子也更宽敞,正屋隔成三间,从中间进有个小厅, 左右各一间卧房,宋河夫妇住在左边, 右边还暂时空着。

    西屋隔成两间彼此独立的卧房, 六娘和七郎各占一间。三娘和五娘还住在前院西屋, 不过两人住的话,便觉地方宽敞了不少。

    本来后头的正屋是要给宋菽一间,但他觉得离小夫妻太近不方便,且住在前院来来去去也便利, 便没有搬,仍跟宋阿南睡着上下铺。

    后院东屋则打算作吃饭之用,若有客人来也能住住。

    宋大郎他们动作很快,郭老大石三郎他们抽空也会来帮忙,不用多久新屋便能盖好。

    另外,宋菽的地窖也开挖了。

    现在正巧农闲,也不是所有人都爱跑出去卖豆油卖蚕丝被卖馒头的,宋菽招工的消息一放出去,本村邻村便有许多人来报名。挖地窖是重活,那些妇人和还没长个儿的小郎君宋菽没敢要,只点了几个壮劳力。

    他找的这一处地方是个陡坡,它将一块地错成了相差一人高的两层。

    他一共要建七个地窖,五个小一些浅一些的,和两个又深又广的。因错层的关系,小的五个有一半从坡的正面看是露在地上的,另一半沉在下面。这样半露半沉的地窖,通风更好,保暖效果也不输深埋地底的那种,正符合宋菽的需求。

    当然,这样的地窖虽然温暖,却是常年照不到阳光的。

    造好两个后,宋菽跟三娘阿南一起去看,他们顺着梯子爬到底下,里面的光线很昏暗。地窖的地面上已经铺上了厚厚的土,都是从田里直接担过来的。地窖两边还设了火炉,通了到地面的烟囱,若温度不够,便可以用它们来加热。

    “这地方,你要怎么种菜”三娘早憋了许久,一直以为宋书有办法解决,可看里面这昏暗的情形,心却跌到了谷底。做农民的都知道,菜和粮食都是需要阳光的,要是连着好多天不出太阳,那庄稼都会蔫蔫儿的,更别说在一个常年照不到阳光的地窖里了。

    “咱们不种寻常的,种黄化菜,黄化菜不需要阳光也能长。”宋菽说,“比方说把蒜头直接种地里,能长出蒜苗,而在这不见阳光的地底,便能长出蒜黄。我从隔壁村收了许多大蒜,过会儿就该送到了。”

    他话音未落,外面就有人叫他。大蒜已经送到了。

    宋菽让他们直接运了些进来,带着三娘和宋阿南开始播种。这回造地窖他招了乡邻来帮忙,但种菜却不打算假他人之手,他打算弄的豆芽和蒜黄都不难,自家便可做得过来。

    宋菽依然不擅长种地,但三娘和阿南动作利索,不用一个时辰,这个地窖的蒜便已播种完毕。剩下的蒜头他让人都存进了新挖好的井窖保存。

    蒜黄长得很快,二十多天便能成,割掉一茬后,十几天又能长出第二茬。在这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冬天,可称得上软黄金一样的存在。

    除了蒜黄,宋菽还准备了许多豆子,打算在另两个地窖中发黄豆芽。彭师傅已经让孙子过来知会过,他订的那一批木架子很快就能好。发豆芽不仅不需要阳光,连土都不用,只要一些水和适宜的温度。黄豆芽发得很快,四五天便能好,所以现在还不急着弄,等天再冷些再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