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8章 第五十八桶金(第1/3页)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确定名单后又等了几天, 严卓与宋菽商议多次,改了好几稿, 将新作坊的设计图基本定了下来。正式施工后可能还需再改, 所以严卓也得跟着去,宋菽去不了,到时只能叫宋河与他商量了。幸好此次新建的作坊都是相河村中已有的, 宋河也算有经验,该有些什么功能都是心知肚明的。

    恒州路远, 为了能在入夜之前抵达,天不亮,宋河就带着队伍走了。宋菽和阿南送他们到村口,目送那一行人渐行渐远。

    等作坊建起来,相河村的这些东西便也能顺利带到恒州城, 那里人口众多,四通八达,不知又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宋菽心里还有更大的蓝图, 但在施展之前,还需一步步走好脚下的路。

    回屋睡了个回笼觉, 宋菽叫上三娘一起, 去相河村里的几家作坊都瞧瞧。

    馒头坊一如往常, 宋菽有意识将一些拌馅揉面的手法交给村民们,现在大伙儿多能在自家做,只是每天做也不现实,所以馒头坊的生意一直很好。现在坊里也兼卖油条、葱油饼等物, 比起一开始的馒头批发市场,现在的馒头坊更像是一间早餐店。

    能花钱出来吃早餐,从某种程度讲,相河村这块的富裕程度,已经远超普通村庄了。

    馒头坊本来是和豆油坊共用一个院子的,现在豆油坊搬去了新地方,院中空出了两间屋子。宋菽开火锅店后常常不在村里,三娘和宋河也两头跑,剩下宋阿南管着那么多个作坊,馒头坊的事便渐渐交给了崔五娘。

    崔五娘虽还没有管事的名头,但事情做得有模有样,她在其中一间屋子里放上了桌椅板凳,供来吃早餐的客人们使用。她还与宋菽建议,坊中的伙食那么好,不如中午晚上也拿来馒头坊这里对外卖,反正都是现成的,还能给坊中添些进项。

    宋菽觉得不错,便交由她放手去做了。

    另一间空出的屋子则做了仓库,馒头坊的面粉和其他食材到对方在此处,宋菽进去看了一眼,分门别类码放得非常整齐。

    蚕丝被坊离馒头坊最近,宋菽到那里时,刚巧一床蚕丝被出货,有一小贩兴高采烈地等在院子里,刘阿婆把包好的被子给他时,还收回一根竹签。

    “这是何物”宋菽问,他久不来蚕丝被坊了。

    刘阿婆忙跟他解释。原来是蚕丝被坊总是供不应求,那些个小贩人人喊着自己要货,这蚕丝被又不是馒头那样排个把时辰的队必能买到,少不得要等上一两天,所以她便自己做主做了些竹签子,上面刻了花样,竹签从中截断,把其中一半分给那些等货的小贩,等到被子出货,他们便拿着竹签子来堪合,按顺序领取。

    “刘阿婆果然巧思。”宋菽赞道。

    豆油坊搬去了地窖上头新建的那片作坊里,地方变大许多,原本只有一架楔式木榨变成了五架,工人也多了许多。旁边的啤酒坊也运作良好,三娘跟他说近日来买啤酒的人愈发多了,宋菽转了一圈,让木匠坊再赶制两个酿酒的大桶。

    纸坊是这块最大的作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处理原料的,从山上砍下的毛竹直接运到这里,断青、削青、烤白、落塘、断料、浸坯后入鑊蒸煮五个日夜,出鑊后浸入清水塘,浸泡五至十五天后捞出,翻摊冲洗干净,捆扎送去另一边制作成纸。

    “原料这块唯独削青最需要技术,那里的人是阿南亲自挑的,其中一个叫陆清的很是仔细,做起事情来又快又好。”三娘与宋菽走进纸坊,因造纸步骤众多,有些在院里有些在院外,负责削青的陆清坐在一堆断好的竹子旁,把约两米长的青竹筒放在架子上,熟练地削去上面的青皮。

    纸坊开张后宋菽就没有管过几天,这里的情况三娘和阿南更熟,要宋阿南一样样跟他说显然不可能,三娘便细细说与他听。他们说着说着,走进蒸煮竹料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