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07章 前因后果(第2/3页)  1627崛起南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身上吸食养分壮大自身,要将其除去就必须先斩断海汉与大明之间各种人员、贸易、文化的交流渠道。但海汉在东南沿海的经营规模太过庞大,牵扯到无数人的利益,就算是崇祯帝亲自下旨也很难再彻底改变现状了。目前在各地仍然坚持与海汉对抗的官府中人,极少是为了维护大明国体,绝大多数人都是跟廖训一样,只是想通过对抗尽可能挽回或减少自身受损的利益,出发点可不是什么爱国忠君之类的高尚情操。

    但廖杰等人的想法与廖训略有不同,廖训是因为切身利益受损才跟海汉人有了矛盾,想要将海汉人逐出浙江,夺回原本属于自己控制的海贸市场。而廖杰等人想的却是既然海汉人富可敌国,那就应该想想办法,从这帮有钱的南方人身上狠狠刨出一笔浮财来。

    原本这仅仅只是他们在茶余饭后聊天扯淡的一个谈资而已,并没有谁真的打算去实施这个方案,毕竟海汉人的活动区域是在遥远的浙江,他们在登州根本是鞭长莫及。

    但一个月之前廖杰接到了浙江送来的消息,他的兄长廖训全家上下集体从杭州城里失踪,官府多方查找也没有半点线索,而同期失踪的还有廖训曾经在信中提过的他的两位官场盟友。廖杰虽然不知道兄长在浙江究竟出了什么事,但从这失踪人员名单来看,他认为极有可能与海汉人有关。廖训家的遭遇已经与灭门无异,这也是让廖杰对海汉生出了极大的恨意,只是他因为职责所限,也没办法奔赴浙江去调查事情真相,只能先将这笔账记下来,慢慢寻找向海汉复仇的机会。

    而廖训最后一次送来山东的信中,提到海汉人正在浙江筹集各种过冬物资,疑似有向北进发的意图。廖训根据海汉过往的蛙跳式发展轨迹,推断对手或许会跳过江苏,直接向他们之前已经招揽了大量难民的山东进发,时间很可能就是在下一个冬天到来之前。

    因为出了廖训这档子事,廖杰自然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把一些针对海汉的谋划停留在口头阶段,而是联络了最为信任的两名搭档,开始一起谋划复仇大计——或者说是发财大计也不为过。

    想从海汉人手里抠出钱来,最简单不用动脑的办法,自然是等着对方来行贿送礼。根据从浙江那边送过来的消息来看,海汉人到了当地之后,第一批收买拉拢的官府中人便是沿海各卫所的百户千户指挥使,不少人都得到了海汉给予的好处。这对廖杰、上官野和郭兴宁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好消息,毕竟他们目前在登州也算是掌兵的实权人物了,如果有朝一日海汉人来到这边,肯定是避不过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

    当然了,考虑到目前登州地区的驻军现状,即便海汉人来到这里之后愿意采用与浙江类似的方式来与官府打交道,那他们也必须要主动一些才行。这是因为登州地区除了驻守各个沿海卫所千户、指挥使之外,还有不少如上官野这样在战时调来的外地将领,光是登州城内外就还驻有七八名参将,十几个守备,这么多人显然不可能以吃大锅饭的方式来平分海汉人给出的好处,谁先出头谁就有可能分到大头。

    不过廖杰与海汉有家仇在先,基本上已经杜绝了接受海汉拉拢的可能性,也不会与可能来到山东的海汉人再和平相处,他与上官野、郭兴宁所谋划的内容,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和平的解决方式了。

    他们这三人都是一线部队现役军官,手下有兵,作战经验也不缺乏,实力要远远超出浙江那边廖训、于平风和郭正的组合,但他们倒也没有将宝全都押在武力上。根据廖训之前所提供的信息来看,海汉武装所具备的实力已经在浙江明军之上,不仅有庞大的海上舰队,还有训练有素的火枪兵部队,如果要与其正面交手,福建的十八芝和浙江的舟山船帮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虽然廖杰三人都认为武力这种事还是眼见为实,并不完全相信海汉有廖训吹嘘的那样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