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23章 大同江防线(第2/3页)  1627崛起南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皇太极已经下了死命令,天黑之前必须要拿下城头,最迟明日就要肃清安州城。

    或许是因为前两年在辽东被海汉军教训之后真正意识到了火炮在战场上所能发挥的威力,清国这两年花费了大量资源用于铸炮,军中所装备的火炮数目要远远多于原本的历史,也算是海汉对这个时空所产生的影响之一了。

    不过这种穷兵黩武式的换装虽然让清军的纸面实力壮大了许多,但炮兵部队的实力可不仅仅是火炮数目的多寡,更重要的还是使用这些武器的人。由于军工水平和军费都比较有限,清军中的炮兵其实没多少实弹训练的机会。而因其成军不易,清军将领一般也不舍得将这些宝贝兵派上阵去与明军硬拼。但这次攻打朝鲜,对手实力相对较弱,清军特地带上了大量火炮,让炮兵们能得到实战训练的机会。

    像安州这样有一定防御能力又不算特别坚固的城池,正好就用来操练炮兵和火炮攻城战术,于是皇太极一声令下,数十门火炮在城外一字排开,炮轰安州城头。

    虽说清军炮击的精准度和破坏力都比较有限,但震慑作用却非常显著,两轮炮击之后,城头上便已经看不到守军的踪影了。清军步兵趁着守军撤下城头,便立刻在城下架梯攻城。虽说炮击一停,守军便开始回到城头防御,但仍然未能阻止清军登上城头。

    一旦开始短兵相接,双方的战斗力差距便以更快的速度显现出来,朝鲜守军面对身着重甲的巴牙喇兵,就像是面对一只只刀枪不入的怪兽,根本难以招架。还没到午时,清军便已经占领了西门城头。如果不是守军已经提前用土石封堵了城门洞,清军大部队就要直接从西门攻入城内了。

    安州城一共就只有四门火炮,全是去年从海汉手中购入。守军将其部署在城头,但先前炮战已经被清军炮火击毁两门,而清军攻上城头之后,眼见另外两门炮也快保不住了,又因为炮身沉重没法快速撤走,守军不得已之下,只能是在炮膛填充炸药将这两门炮一并破坏掉了。

    清军用了三百余人的代价,在城头上占住了一块五六丈宽的地盘,然后城外的部队便借助攻城梯迅速登上城头,沿城墙向两侧扩张开去。而城内的守军在意识到城防已经被清军打开缺口之后,非但没有抓紧时间发动反击驱逐敌军,反倒是有一部分军队因此而失去了继续拼杀的斗志,开始且战且退,寻找从战场上脱身的机会。

    在攻上城头一个时辰之后,清军便已经完成了对西城墙的肃清,并击退了守军自城内发起的几次反击攻势。在更多的清军翻越城墙进入到城内后,两军便开始在安州城里展开了更为残酷的巷战。

    到当天入夜的时候,守军勉强守住了东部城区,但控制区已经被压缩到了城内不足三分之一的区域内。而此时清军入城的兵力也已经超过三千,虽然不及守军但也已经很难再被翻盘了。好在城中的平民前几天便已经被放出去到山区避难,因此城内的战火倒是没有伤及到太多无辜平民。

    守军将领在夜间碰头商议之后,已经无法统一意见,一部分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当下大势已去,就应该避免硬碰硬继续送死,早点撤出城去保存实力。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自己接到的命令就是死守安州城,要尽可能拖延清军南下的时间,一退再退,那要退到何处才是尽头,宁肯在安州城内战死也不愿服输。

    最终还是大部分守军选择了在夜间从东城门撤离安州城,只有一千余名朝鲜官兵仍要死守安州不撤。

    天明之后,清军按部就班地开始清理城区,并在东门附近与坚守安州的最后一支朝鲜兵马遭遇。结果自是不必多说,留在城中的朝鲜部队最终只有一百余名朝鲜兵被俘,其余人马全部战死。被俘者也是人人带伤,仍是不愿投降。

    这样的状况也是惊动了皇太极,他在入城检视了城东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