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人价值观(第2/5页)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善于反唇相讥:“这么多年,还没习惯?适应力差啊,小伙子!”他拍了拍我的肩,说到:“啥问题,尽管问来。”

    “第一,郭大师既然在北京上课,为什么连他的师弟都不知道?还电话关机,为什么如此保密?第二,贺处长叫我不要学老干部,是不是映射他上课的对象都是老干部?为什么老干部喜欢这些?第三,听贺处长口气,他本人不信这个,但为什么老将军信这个?”

    班长想了想,说到:“你问的三个问题,本质上是两个问题。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就得先回答后面的问题。”看他故意吊胃口的样子,我倒不慌,反正班长最终是要告诉我的。我做了个手势,意思很明确:请继续你的表演。

    “自从老人们入驻我养老院以来,我天天跟他们打交道,也算对老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些了解。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把近期自己的心得概述一二。”班长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还拿出了自己的笔记底稿。虽然其中理论推导略有瑕疵,但其扎实的观察思考,为其提供了巨大的理论价值。为此,按班长笔记和谈话,整体记录如下。名称暂定为:《绝望的老人价值观》。

    人要活着,这是生存;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价值观。中国民众已经走过温饱,解决了生存问题,接下来的就是解决为什么活着,即价值观问题。作为有几千年封建史和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经过先秦诸子百家的风云激荡,中国人形成了当时农业社会比较先进的价值观,并以巨大的文化认同感顽强地坚持到今天。虽然孙中山先生在世界民主化、工业化的大潮中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由于中国人还没解决生存问题,所以对价值观的疑问和重建(如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精神)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毛泽东时代虽然以文化大革命为重建方式,但其封建家长的极权色彩,民粹暴力的重大倒退。所以,失败是注定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解决温饱后开始思考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突然发现,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接踵而来,对建立在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价值观产生了摧枯拉朽式的巨大冲击。作为新旧价值观冲击的承受者,在面对人生问题时,他们思想方法上没有讲科学逻辑的习惯,在追求目标上没有宗教信仰的洗礼,在对以“升官发财”为标志的成功难以实现时,他们感到人生失去了意义,多数老人感到绝望。

    一、?权力崇拜的悲哀

    几千年的封建集权制使很多中国老人养成了对权力的高度崇拜。在人生目标上追求“升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祖辈不变的遗传。所谓人上人,就是拥有权力,可以欺负别人的人。这就是鲁迅先生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吃人”。历史的惯性在新中国也有巨大的延续性,现在有些老人喜欢毛泽东号令天下的气势和指点江山的诗作,实质上也是一种权力崇拜。权力主要表现为政权和武力,所以有些老人的维权方式一是找政府,二是打群架。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法制的精神和传统。今天,许多老人恰恰更多地失去了他们认为重要的一些权力:

    1、异性交配权。从哺乳动物到人,这是最古老的权力。但由于身体原因和思想守旧,他们既不能又没条件充分行使这一权力。身体原因不必多说,这里说说思想原因。因为旧道德的束缚和家庭单位经济关系的复杂纠葛,即使丧偶老人也难以再婚,作为情人的性伴侣又为他们道德束缚而无法成为主流。他们很多人还自认为是道德的守卫者,实际上成了以封建大家庭为目标的旧价值观的牺牲品。

    2、公众话语权。过去老人因为阅历和知识丰富,能够成为年轻人的人生导师。但今天,大多数老人不具备导师的条件。一是因为年轻人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二是因为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络助推着年轻人扩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