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二章 如何看名将(第2/5页)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是“超凡脱俗的军事家”。对此,明人黄淳耀评价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从司马迁的记载开始,李广的命运就和代替李牧的无名氏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偏离。

    古人有句话,叫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王勃写的。还有句诗,叫做“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这是王维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这些说法,来源都是司马迁《史记》。

    从司马迁的记载开始,李广就迅速成为古人常常吟咏的一个悲情英雄。而与他同时代的卫青,则有了一个相对负面的形象。比如说排在李将军列传之后的卫霍列传是这样记载卫青的: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意思是说,卫青用“和柔”的样子争取皇帝的好感的,但是不能让天下信服。

    “以和柔自媚於上”这个讲法还算比较温和。还有更加露骨的说法。在之后的汲黯传里,则是这样记载卫青的:汉武帝见汲黯,必然会衣冠整齐;见丞相公孙弘,有时会不加冠;但是见卫青,蹲在厕所里拉屎的时候见他。也就是说,汉武帝不尊重卫青。

    后来苏轼为此写过一篇短文,说:到了苏轼,就已经发展到将卫青视为奴才了。而苏轼已经是宋代非常优秀的顶尖人才了。

    这样,一个韩白卫霍级别的名将,在司马迁的笔下就变成了一个谄媚的奴才。并在文人墨客的描述中,变成了“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卫青不败是走运,李广不能封侯则是由于倒霉。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没有取得成功,没有能力上的原因,全都是别人不好。这种无病呻吟没病也要吐上三斤血的病秧子文人风气,我一直是很看不起的。

    当然,通过阅读原始资料,尽管司马迁在李广传里的记载有问题,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比对客观事实,破除一部分谬误记载造成的迷雾,抽丝剥茧捕捉到一部分真相。虽然不是说所有的真相都可以剖析出来,但是破除一部分,也足以让我们超过依旧陷在迷雾中的人。明人黄淳耀说:“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逻辑和理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不要相信那些所谓“历史是胜利者写的”鬼话。首先,历史是掌握话语权的人写的。其次,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记载探查到一部分真相。因为还有一句话:

    你可以永远欺骗一个人,也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但是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在卫青与李广的问题上,如果我们注意分析,就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我们通过课本学习历史的时候,读到卫青多次出塞、鏖战大漠南北的篇章,都会觉得这样一个大军统帅是一个英雄。但是当我们去看司马迁所写的、细节十分丰富的历史记载,卫青似乎又变成了一个谄媚的奴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因素是我国历史课本和司马迁之间的记载,存在明显的不同倾向。还有一个根本因素在于,我国历史课本在讲述历史时,无意中坚持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哲学原则。

    我国历史课本抛开了那些浮华的表面纹饰,抛开了大量的、对于漫长历史来说意义不大的细节,将重点放在事情的主要性质方面。这样就在无意中抛开了最初历史记载中添加的那些有意引导读者判断的细节,抛开了那些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