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九十七章 情感之迷三(第2/5页)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讲到音乐的民族区别时,我突然想到过去小池给我讲过。中国的复调音乐稀少,也没有多少交响乐传统,于是问到:“万老师,中国复调音乐少,是不是大家不太习惯的原因呢?”

    “主要看心理需求,有需求,就会养成习惯,你做生意出身的,应该懂这个。”

    他一提醒,我倒想起来了。经济学中,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个基本原理。没需求,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比如你给一个农民卖古董,那是没有前途的。给一个贵族卖高粱,也赚不来钱。

    “音乐无国界,不是大家都说这话吗?怎么,还分民族差异了?”小胡问到。

    “音乐无国界,只是说明了音乐对生理感观刺激的效果。比如心率与节奏的关系,紧张兴奋心率快,节奏快的音乐,会让所有民族的人都会体验到兴奋与紧张。反之亦然。但是,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不仅是生理的,更是心理与文化的,是意识形态的东西。”

    “你说的是上层建筑的事了”我用哲学的术语说到:“按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

    “你说得不错,经济发展路径与生存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音乐审美的差异,这是肯定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音乐特点区别有点大。山区民歌与平原歌谣,特征对比也明显。”

    万老师举例到:“游牧地区的民歌,多用高音作为高潮部分,甚至大量使用假声,因为传得远,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传递信息远近是个硬指标。高原与草原上,风声与自然,都是低频音,人声用高音来对比,就显得突出。而平原农耕地区,多用婉转的小调,强调旋律的优美和浅唱低吟,因为人与人距离近,需要说点悄悄话。小情调,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有点扯,貌似有些道理,但逻辑性不强。但一家之言,也可以借鉴。

    “万老师,你就

    不要说这个了,就说,复调音乐或者交响乐吧。”

    小胡看了看我,笑到:“庄老师,你纠结这个话题,估计是受过伤。”

    他看穿了我的心理,我也不避讳。“毕竟在音乐厅睡觉,被人笑话过”。

    “其实,你这是个误解,中国在过去,是有复调音乐的,并且在宫廷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比如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正式曲目,一定是复调音乐,这方面你不用怀疑,音乐家与历史学家都已经证明过了的。宫廷雅乐因为太过高大上,很少保留。”

    我更不理解了:“按理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流行于民间吗?”

    “当然流行,孔子如果只听几次古琴,也不至于把乐提升到治国的高度上来。当时的音乐,一定是宏大复杂的。但是,后来,复调音乐,为什么衰退了呢?”

    这恰恰是个大问题。按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来看,产生复杂的复调音乐应该很早了,怎么,后来被人们抛弃或者不需要了呢?

    “这与中华文化传统有关。在春秋时期,中国各地诸侯,语言与文字有差异,音乐也百花齐放。文字沟通不足,音乐来补。但自从大思想家开始整理并统一文明路径后,尤其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再加上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人们对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最顺畅最容易普及的,就变成了文字了。人们对情感共同性的体验,大部分可以从文字中获得,比如诗歌,就变成了中国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而音乐的重要性,就相对降低了。”

    “你的意思是,当文字统一普及之后,礼乐治国,礼成了重要方式,乐,就变得不太重要了?”

    “对,中华文明是早熟的文明,过早地进入文字艺术时代,前五识的作用,迅速被第六识所统一。进入文字思考阶段的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抒发与沟通情感,代替了一大部分音乐与美术的功能。”

    小胡有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