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 扩军(第2/3页)  三国之东方再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基本都实行服兵制,战时征兵,士兵都没有薪水,或只有很少的薪水,平时种田的种田,砍柴的砍柴,有的花销还要自己掏钱。

    唐代士兵还要自备战马和武器,但战场的缴获可以归士兵所有,算是额外收入吧。一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出现募兵制,士兵成为职业军人,平时都有军饷拿了。

    所以姚杰一宣布有军饷,所有人都不可思议,就连附近守卫的幽州兵都有点意动了。

    至于军饷为什么是五铢钱,而不是白银,中国本身就是金银缺乏的国家,中国古代至明朝末期,白银的总产量约3亿两。但从16至18世纪,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200多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到3亿两,折合公制12万吨。

    古代白银开采在宋朝进入高峰,鼎盛时期平均每年的课银量约20万两,而唐宣宗时期的白银平均课银量约2万两,提高了10倍。民营银矿冶炼出的白银按20交给官府,剩下用于支付成本、扩大再生产或留存利润,官营银矿则大部分上交给官府。

    自然界基本不存在天然白银,所以白银开采主要受技术约束,时间越往前,白银产量必量越少;不像黄金可以天然存在,远古时期反而可能开采到天然金矿。所以两汉之前,黄金反而比银常见,因为容易开采的天然黄金容易得到。

    两汉至南北朝南北朝开采的银矿极少,唐朝开发南方后,白银产量才得到提升,但冶炼技术并不发达,而且唐初白银产量极少。如果从唐中期课银量推算白银产量,差不多7至8万两,初期及晚期因战乱减少,三百年的统治时间内,平均每年5万两,则唐朝白银总产量为1500万两,加上唐朝之前两千多年的白银产量约2000万两。因此宋代之前的白银总量约3500万两,折合公制1400吨。

    两宋是中国白银开采的高峰,为了每年给“辽、金、元、西夏”等亲爹上贡白银,到处开采银矿。到了明清时期,银矿资源枯竭,白银产量下降到30万两左右。

    宋初的白银产量也很低,产量在中期达到鼎盛,末期由于资源枯竭下降。由于官营银矿的存在,加之数量较大,不能简单用“课银量”反推产量,可以推算宋朝鼎盛时期的产量为80万两,宋初只有七八万两,宋末接近明朝的30万两。假定两宋三百年白银平均产量为50万两,则两宋的白银总量量为15亿两,折合公制6000吨。

    元初至明末的400年按年产30万两白银计算,总产量约12亿两,折合公制4800吨。因此,远古至明末的白银总产量差不多3亿两。

    另外史书记载的汉朝皇帝动不动赏赐臣子几万斤黄金的事情,听听就行,不能当真,汉朝虽然继承了先秦的财富,但也没到那种财大气粗的地步,那时候“赏金万两”一般都是给的铜币,不是真正的黄金。

    否则汉武帝光赏赐黄金就有80万斤,汉朝的“斤”相当于后世的250克,折合公制约200吨。汉武帝初年的粮价、物价非常便宜,有这么多钱,还用得着去搜刮富商,搞得天怒人怨、发罪己诏么想想就不靠谱。

    其实从汉书可以看到,皇帝一般都是赏金给臣下,极少赏银,为什么因为白银就是白银,作不得假,而“金”往往是“铜”,秦始皇把全天下的青铜武器收到咸阳,铸金人十二,不就把铜说成金么

    虽然汉朝皇帝赏得所谓黄金大部分是纯铜,但不可否认,汉朝的黄金非常充足,主要还是得益于始皇帝把天下财富都集中到了长安,便宜了汉朝。

    所以汉朝的货币中没有白银,以五铢钱为主,汉代二十两为一金,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所以一金等于24铢x20两,就是480铢,一枚铜钱是五铢,也就是说,一金钱应该是96枚五铢钱一金万钱,不是一金万铢,一金万钱是表示同等重量的金锭等同一万枚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