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时事(第2/3页)  乱世栋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佐,协助上佐处理往来公文,消息自然灵通,加上对李笠一家一直不错,正是打听时事的绝佳对象。

    但李笠是个未成年小吏,不可能也不应该问出什么“当今各国形势如何”之类的事,他要问的,当然是本郡时事。

    譬如鄱阳王府。

    “历朝惯例,宗王虽然有封国,但不之国啊,这之国就是指在封国长期居住”刘德才向侄子讲起鄱阳王府的概况来。

    鄱阳郡,是鄱阳王的封国郡国,虚封,鄱阳王萧范,是当今天子的侄儿,之前在京为官。

    宗室们都有官做,要么在京城为官,要么出镇地方,基本上都不会在封国的王府、侯府长住,鄱阳王也不例外。

    鄱阳王现已外任,如今在雍州做刺史,雍州治所在襄阳,鄱阳王及家眷自然在襄阳。

    自故鄱阳王那时起,两代鄱阳王基本都没在鄱阳住过多久。

    所以,鄱阳城的鄱阳王府,虽然按理说是“主宅”,但实际上很冷清,毕竟鄱阳王在哪里,那里才是主宅。

    不过因为鄱阳和长江之间通水路,往来方便,所以每年都会有一些王府家眷轮流来鄱阳小住,算是给鄱阳的王府增加一点人气。

    也正是如此,刘德才特意叮嘱李笠,若碰到鄱阳王府的人,一定要躲着走,万一躲不过,受再大委屈也得忍着。

    道理很简单,王府中人行事肆无忌惮,毕竟狗仗人势,不把寻常百姓放在眼里,这帮奴仆稍有不如意就动辄打骂,如同恶犬般。

    若动起手来,把人打死、打残了,凶手往王府里一躲,地方官还不好管。

    刘德才强调“你是不知道,在京城,宗室多有凶顽之辈,甚至其随从、奴仆也颇为跋扈,建康城里的官府都不好管,所以那些王府仆人,难伺候得很”

    “宗室子弟在建康都横行无忌,你想想,这些人及左右随从在别处,能收敛么”

    这年头多有宗室横行无忌,其下恶奴狗仗人势,如此消息很重要,李笠不敢不记在心里。

    又知道这个时代贵贱分明,而百姓基本都是文盲。

    他当然不是文盲,但后世的学问,绝大部分无法和这一世的学问“无缝转接”,别的不说,这个时代写字写的是好像是隶书,不是简体字。

    之前的鱼腹诗,是李笠“借鉴”一首诗改编的,写的还是简体字,而某些简体字在这个时代,多半会被人认为是草书或者错别字。

    李笠自幼丧父,因为是吏家子出身,当然没机会读书,不过得阿叔刘德才“启蒙”,学会读写一些常用字,也会基本的算数。

    所以和别人相比,李笠算是肚子里有“墨水”。

    但要和读书人比,根本比不了。

    文盲,加上地位低下、没有靠山,每月为完成渔获定额而奔波,这就是李笠的现状。

    次日下午,鄱阳县廨后厨一隅,李笠正和娘亲吴氏说话。

    吴氏在县廨后厨帮厨,她样貌寻常,和许多劳动妇女一般,脸上满是沧桑。

    鄱阳是鄱阳郡的郡治,也是鄱阳县的县治,吴氏和儿子李笠同城,却因吏役在身,不能常见面。

    李笠来时,吴氏正在做菜,为县廨准备夕食,她得知儿子来了,便拿来热腾腾的炊饼让儿子吃。

    昨日,吴氏正在县廨帮厨,忽然听人说,说儿子涉嫌造反,好像已经被官府活活打死,当时就吓蒙了。

    亏得李笠随后就跑来报平安,才让吴氏没有崩溃,如今又见着儿子,左看看右看看,总也看不够。

    毕竟,这是她在世上唯一的儿子。

    李笠啃着炊饼,被吴氏看得心里发毛,生怕对方发现儿子“换了个人”,赶紧说“娘,那长舌妇说的话信不得,你看,孩儿不是好好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