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二 春晚的效果(第2/3页)  迷失在一六二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半辈子,总算是见着王母娘娘长啥样子了……笑起来可真甜哪,就象含了块儿蜜糖似的……”

    “女娲娘娘俺也见着咧……那身大红衣裳……啧啧。”

    然后就是一通极为热闹的神侃——这是双方都看过的。

    如果换了个没看过昨晚节目的呢——那其实更好。前面那位就马上可以做出一副极端鄙视土包子的的架势,然后还不可着他胡吹么。

    乡下人为数不多的想象力全部被发挥出来,到最后却往往是他胡诌的部分人家相信,亲眼看到的事实却遭到一致嘲笑,然后就是一通赌咒发誓摔盆砸碗——今晚你跟老子一起去看,那画儿不能动俺把脑袋揪给你……诸如此类。

    总之,当程县令终于意识到谣言的传播速度与人的好心结合起来将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后果时,在他辖下的临高县城里已经聚集了超过两千名外来户,而临高县本身的人口也不过才一万多。更可怕的是——这个数字仍在增加。

    明朝政府对于人口流动历来都是严加控制,所谓“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大明会典》中更有规定:“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擒拿送官。仍许诸人首告,得实者赏,纵容者同罪。”

    说穿了,朱元璋自己流浪汉出身,对流浪者天生有一种提防和恐惧,应该说他的这种提防并非没有道理,明朝最后还是毁灭于流民大军。而象临高县城里这次突然聚集了好几千人,若放在平时那绝对是要招来军队镇压的——这分明是想造反么!

    不过现在临高城已经对付不了“反贼”了,那些农民也毫不掩饰他们的意图——都是跑来看新鲜的。很多人是拖家带口,昨晚有经验的还没等天黑就拖着凳子抱着席子出来占地方了。自发的集市也很快形成,收税的小吏们倒是挺高兴,自打这些短毛来了以后他们的收入明显增加。

    而县太爷的眼光就要比小吏们长远许多。程叶高一向自认为是本县中最聪明的读人,他的师爷大概能排到第二位。聪明人才有判断力啊——昨晚那些节目,一般老百姓无非看个热闹叫个好而已,但程叶高凭着与李教授交谈过好几次,基本能听懂普通话的优势,大致理解了音像喇叭里说话的意思。

    那分明是年节的纪念画片儿,而这些短毛分明是在怀念着他们以前的生活——不得不说这些人原来的生活环境当真极让人羡慕,如果不是大明朝的读人向来不信鬼神,程叶高真要怀疑这些人是天上谪仙之流。

    不过很明显,这种东西只有过年那天晚上才会被放出来应景儿,从昨晚短毛们的反应看,他们平时应该不会没事乱放这种让他们流泪的东西。也就是说,今天晚上那些农民们什么都看不到!

    本来这是那些“短毛”们惹出来的麻烦,关他临高县衙屁事。可那些短毛虽然看起来和善,杀人的时候也利索着呢。本城张百户,儋州王把总,哪一个不是鼎鼎大名的勇将,多次打退过倭寇和海盗入侵的,在这些人手里却死的无声无息。那日城中恶战,明军死尸堆的满街都是,鲜血都流进县衙大院了,这些短毛却好像连一个人都未曾折损……若百姓们当真闹起事来,他们只要拿那种强大火铳随便放上几响,这股子浪头就很有可能冲着自己来了。

    程叶高作了十多年芝麻绿豆官儿,在大明朝各地转任多次,太清楚这些基层人民的动向了——任何事情出了问题,到最后一定会变成县衙门的麻烦。而他现在最怕的就是麻烦。

    思来想去,程县令越想越怕,这大年初一的,不要说好心情,就是想安稳度过都不可能了。正在郁闷之际,那位陪了他不少年头的心腹师爷一句话却给他指了条明路:

    “东翁,可知解铃还须系铃人?”

    …………

    傍晚时分,县仓大院边上那角门被偷偷摸摸敲响了,这道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