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章 林屹出了个好主意(第2/4页)  剩女爱情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带队去印度游学,顺便取一些当地的真经。

    大慈恩寺建成后,他就去往印度,历尽艰辛,终于取得佛像、舍利和梵文典籍。

    取到后,经历过不少波折,一些经书有所遗失,回国后,在永徽三年三月,玄奘想要在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一是供安置、保存从西域请回来的经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显大国威风;三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故迹垂世,供人瞻仰。高宗李治知道后,就向玄奘提出三条意见:一、用石造塔,工程大,很难快速建起来,适合改用砖来建造;二、不用法师辛苦、破费,所有费用都用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换成现钱支付;三、建塔地点改到慈恩寺西院。

    李治和玄奘很快达成共识,由玄奘亲自监督,在西院建塔。

    塔建好后,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形模仿印度佛塔外形,不循中土旧式;塔分五层,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层层中心都放有舍利,总数在一万以上。

    建成后就取名大雁塔。

    大雁塔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头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也就是现在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他们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就是雁、鹿、犊肉。

    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一个和尚见到群雁,随意说了一句:“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

    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取名叫雁塔。

    玄奘去印度取经游学的时候,瞻仰了这座雁塔,于是在大慈恩寺的砖塔建成后,就把新建的塔也取名雁塔,名称一直用到今天。

    最初建成的塔只有五层,经历风雨后塔基本上毁坏到几乎丧失作用,都不能敢有人攀登,到了武则天长安年间,把原有的塔修缮后又改建成了七层。

    从塔建起到现在,久经历史的它,经过多次的修缮和改建,不过都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和外貌,还有过特别多的文人雅士来做过题记,谓之雁塔题记。

    大雁塔中保存有舍利,佛像和佛家经典,有没有兴趣看看是什么样?”

    师娘笑着说:“你有兴趣,我自然就有兴趣,走吧,去看看”。

    我们四人一路没多留意其他建筑,直奔大雁塔,到塔下时,姜老指着牌匾说:“别看这字简单,可不好写,我研究这么多年书法,都不能模仿到一致,古人于毛笔字上确实是大成者啊”。

    林屹在边上说:“确实是好字,难得一见,毛笔字越是简单的字越见真本事,就单单一个大字,就可见书法造诣之深”。

    我看着上面大雁塔三个大字,感叹现如今,我们毛笔字这一国粹已经显露出失传的态势。现在的孩子,如果不是书法传家,哪个还会专门去学写毛笔字,学校里渐渐地也取消了毛笔字的教学。

    也许在多数人心里,不管做什么都要顺应潮流,时代发展之下,必然会把一些不适合时代的东西剔除,可若真把毛笔字给剔除掉了,真的是我国极大的遗憾!

    用毛笔写字这东西相对于现如今的各种笔来说,难学更难精,不经历长时间的练习根本不会运用自如,更别说达到大成,大成者必得耐得住时间和寂寞,还要有着不成功绝不放弃的恒心,说句实话,现在的人,就算让学毛笔字,能学到自如写字的人是极少极少的。

    现在的人,物质欲望太重,为了挣得更多的钱财,大多都烦躁不安,静不下心的人,拿着毛笔也写不出好字来,这是时代的悲哀啊。

    姜老说了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来历,一个是为了报母恩,可以弘扬孝心,一个是为了在中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