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6 什伍(第3/4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弓弩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理应按此分别归类、编为队伍,但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按此编制,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毕竟不是正规的军队,而且操练完后,这些里民也不可能住在一块儿,还是要各归本里的。所以,“备寇”的编制关键不在兵种,而在籍贯。

    诸里的里长都说道:“正该如此,我等没有意见。”

    去年只有五十余人,编成了一个队。今年近百人,可以编成两个队。

    ……

    本朝的军制是“部曲制”。

    最高为“军”,不常设,只在战时设置。其次为“部”,下辖五“曲”。再次为“曲”,下辖两“屯”。再次为“屯”,下辖两“队”。再次为“队”,下辖五“什”。再次为“什”,下辖两“伍”。最小为“伍”,以伍长为长,每伍五个人。

    ……

    各里人数不一,有如北平里这样三十个人,是整数的;也有如敬老里这样十几个人,不是整数的。按照各里的远近,荀贞分别将之编在一起,都凑成了整数。

    较之各里,安定里里民的兵器最好,衣着打扮最好,精神面貌也最好。

    荀贞先一一询问他们的名字、年龄。黄忠跟在他的身后,他每问一人,黄忠就记下一人,很快问过来一遍。荀贞注意到,其中姓史的最多,足有十人之多。此外又有单、卓二姓。姓单的最少,只有两三人。很明显,安定里中史姓是最大的宗族,单姓人丁最为微薄。

    姓史的都是史巨先的族人,他提议:“同族之间,比较熟悉。为便於训练,荀君何不按姓分什?”

    荀贞不想按姓分队。“同族相熟”一点儿没错,但也正因为相熟,如果将他们分成一“什”,被他们抱成了团儿,反而不容易操练。不过,他自有打算,对日后的操练早有了全盘的计划,不在乎眼下暂时的“分什”,所以没有驳史巨先的面子,顺着他的话说道:“史君所言甚是。便按此安排。”

    将姓史的抽出来,组成一什。余下多出的组成第二什,不够的兵额由相邻之里出人凑足。

    因为这两“什”大多来自安定里,故此名之为“安定左什”、“安定右什”。

    “右什”皆为史姓,“什长”自然便选了史巨先。“左什”里边卓姓最多,占了一半,“什长”由他们自行推选,不出荀贞所料,推举了一个姓卓的。

    一“什”两“伍”,伍长亦由他们自己推举。

    两“什”编好,荀贞指挥他们横向排成了两队。前秦以左为尊,本朝以右为尊,推举出来的两个“什长”,分别站在队伍的最右边。“伍长”们则站在本伍的最右边。

    队列不是按高低个头,而是按爵位高低。

    爵高者排到右边,爵低者排到左边。大致来说,爵高者通常年纪也大,因为朝廷每次赏赐爵位基本都是面对整个帝国的百姓,年纪大的,受到的赏赐次数多,爵位自然也就高了。由此,安定里的两个“什”队,就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越往左边,年纪越小。队右最头的四十来岁,队左最尾的只有二十上下,乃至十五六岁。

    等队列排好,荀贞站在前边正中,大眼看去,高低不平、肥瘦不一,且歪歪扭扭,松松垮垮。有抱膀子的,有手揣到袖中的,有耸肩的,有驼背的,有左顾右盼的,有勾头挠腮的。这让见惯了后世军队整齐队列的他很不适应。不适应也没办法,他自我安慰地想道:“初次召集,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不错了。不管怎么说,至少人都来齐了。至於队列种种,且待日后再说。”

    他乱世自保的班底很可能就是眼前这些人的一部分,故而不愿给诸人留下“严苛刻薄”的第一印象,装出满意的样子,笑着对安定里的里长说道:“贵里诸民皆朝气蓬勃,龙马精神啊!”

    “龙马精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