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2章 有个手巧的(第2/3页)  拼搏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多少少在流传,教委肯拨付款项重新修建吕家村小学,并且把吕家村将学校搬迁到村西南头彻底重建,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后期将马家村、刘湾村和张湾村的小学全都归并到其中。

    因为政策方面的缘故,单独一个村里的小孩数量,都是按照年龄段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还非常明显。

    就拿吕家村来说,吕冬读小学的时候,同一级的班里有四十个左右的孩子,到了钉子这一级,只有二十出头了。

    但凡有点远见的人都能看出来,像吕家村和刘湾村这种规模的村庄,未来一个班凑不齐十个小孩是必然。

    上级这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当然,即便是合并,也是几年以后的事情。

    对于吕家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能再让自家的孩子在危房里读书。

    来到村子的西南侧,吕振林和李会计正陪着教委的人说话,有专业的测绘人员,已经支好三脚架,正在安装测绘仪。

    测绘的这一片是村里的场院地,也就俗称的打麦场和晒麦场,最早的村庄都有这方面的预留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就像吕家村所做的一样,打麦场纷纷被转做他用,后来不种地的无所谓,仍然种地的人,只能挪到马路上晒麦子。

    其实,要是还有打麦场,谁也不愿意费时费力的去大马路上晒粮食。

    上面能批的这么快,也跟这片地不是责任田有关系。

    像吕家村打上去的建设新村的批地申请,到这都没有具体消息。

    李文越也在这边,吕冬过去跟他说了几句话。

    “筹备委员会成立了,县教委主任挂名主任。”李文越大致跟吕冬说着听到的消息:“三爷爷任常务副主任。”

    吕冬明白这是啥意思:“具体的建设,还是以村里作为主导。”

    李文越扶了下眼镜:“毕竟大部分建设款项要靠咱们村自个筹集。”

    吕冬点了点头:“县里肯适当放权,也算好事。”

    其实小学校换地方重建,仍然是建设平房,吕家村的大部分人,都认为楼房不安全,与其耗费更多资金建造楼房,不如建设相对简单的平房。

    反正地够大,怎么建都足够宽敞。

    测绘之类的工作,更像是应付上面,这边从打报告开始,村里的建筑公司就在做规划,整体布局就是以老校作为蓝图,不过像大影壁和老戏台之类的是不可能盖了,那是吕家村最为兴盛时期的产物,以石料雕刻建成,可以说耗时耗力。

    对等老戏台的位置,前面竖根旗杆,再建个小型主席台就完事了。

    至于其他现代化设施,这年头还没那么多讲究,主要暂时也用不上。

    后面,看到吕振林那边说完话,吕冬又过去跟教委派过来的人聊了几句,主要是询问下小学配套的体育器械。

    去年的时候,吕冬就跟吕振林说过,村里小学的体育器材他来负责购买。

    回到村里,教委过来的人干脆给吕冬列了一张明细表,里面包括跳绳、实心球、高低单杠、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桌等等。

    吕冬道过谢,仔细看过一遍,将明细收好,等学校快建好的时候,去体育用品店里购买全新的。

    体育这门课程不容忽视,不说锻炼身体之类,就应试教育来说,用不了多少年,在泉南就会成为中考必考科目,五百分的总分中占五十分!

    可能体育成绩差个五分,就上不了重点高中。

    送走教委的人,吕振林召集建筑公司和村委的人开会,吕冬和李文宇也参加了,主要就是讨论建设小学校的事情。

    吕振飞说道:“三哥,今年雨水多,看样子后面少不了下,但别的我不敢说,保证孩子们在国庆长假以后,能搬到新学校里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