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20章 人生不满百(第2/3页)  春秋我为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郡县,臣斗胆认为,诸子功臣以赋税重赏赐之,已经足矣,若是将封建作为常法,往后恐怕会重蹈周室的覆辙啊……“

    言罢,他有些战战兢兢地等待赵无恤的发落,因为这件事,从赵无恤有封建诸子的意图开始,阚止就一直憋在心里了,说出来吧,有离间赵氏骨肉的嫌疑,不说吧,却又不吐不快。

    赵无恤却突然笑了起来,拍着他道:“子我啊子我,不曾想你还有这般见识,不愧是寡人看中的宰辅之才。”

    阚止受宠若惊,却听赵无恤道:“你说的不错,郡县比封建优越,这是毋庸置疑的!”

    肯定阚止的意见又,赵无恤却又话音一转,严肃地说道:“但是,不能一言贯之,而必须根据形势来加以权衡。“

    封建制,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随着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直到周,慢慢发展起来的,在周之前,殷商能控制的地方也仅仅是王畿,四方则是一些异姓方国,如周、东夷,时而归附,时而叛离。到了周公东征后,封建子弟反倒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并让广阔的地域上形成了夏君夷民的普遍情形,最终夷夏完成融合,形成了诸夏共同体,也就是汉族的雏形,封建制在其中是居功至伟的。

    诚如阚止所言,周朝成也封建,衰也封建,延续了周制度的晋、鲁等国同样产生卿大夫、陪臣尾大不掉,君臣易位的情况,封建制要背很大的锅。

    所以在新兴的卿族如赵氏内部,用新兴的士人来作为官吏,只享受俸禄而不给予世袭的封地,就成了时代主流。

    然而,封建在这个时代,也有他存在的必要性。

    判断一种制度的根本就在于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不是赵无恤不想把它废除掉,而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暂不允许。

    首先是功臣子弟之心不可寒,这毕竟是春秋,除却张孟谈、阚止这种拥有较高思想觉悟的人外,大多数赵臣依然把立功授爵,得到封地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边鄙之地距离赵国太遥远,民心也尚未归附,由中央移民开发的话代价太大,让封君去经营,能减少很多麻烦。

    是故阚止的建议有一些道理,但依然只看到了一个片面,赵无恤不能因为一百年后可能发生的事,就把封建子弟的眼前好处全盘否定了。

    阚止心服口服,恭敬地退下后,赵无恤独自一人望着日暮时分的红霞,也陷入了沉思。

    ……

    赵无恤比其他人幸运,不但可以对过去的历史加以总结,也可以看清楚后世留下的教训。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然而很少有人能记得,在秦始皇之前的六代人里,秦国也行封建:商鞅封于商於,魏冉封于陶,新征服的蜀国也封了几代蜀侯。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常常被人诟病,然而谁又能记得,当吕氏权大,刘氏天下几乎要改姓吕时,是一批刘姓王爷起兵,与功勋大臣们里应外合,这才保住了社稷,而分封到南方的诸侯国也对当地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郡县比分封优越是毋庸置疑的,但封建本身不是原罪,要看如何运用。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五代六世,百余年时间。”

    “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也差不多是四代人时间,近百年。”

    以秦汉之盛,尚且要百年来将封建慢慢过渡到大一统,何况春秋之末的赵国?步子迈的太大,是会扯到蛋的。

    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什么制度是从始至终不需要改革的。

    所以他才将封建诸侯,变为了战国时期更为普遍,中央也更容易操控的封君制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