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23章 见识一下沮授的真正实力(第2/3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注:秦人没有刻意拆除无用部分的赵长城,只是放在那里让它自行毁坏。所以四百多年后依然有残迹也是很正常的。就好比那些没有修缮价值的明长城墙段,到了四百多年后的当代依然还在,类似现在驴友爬的明朝野长城)
    北侧朝着太行山的攻势明显不划算、难度也最大,关羽前些日子稍稍受挫后,也就放弃了那个主攻方向,不再执着。
    毕竟防线那么长,随便决定性地战略突破一个点,都算是胜利,都能逼敌决战,那当然要挑软柿子捏。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关羽还能选择的进攻重点,也就只剩很有限的几个选项,而这方面的顾虑,早在今天的又一次试探进攻之前,诸葛亮都已经在地图作业阶段跟黄权分析过了,所以黄权完全没有质疑:
    第一个方向,就是攻击怀县与高都太行防线的结合部、山阳县周边地区。
    山阳县就是后世的河南焦作,是太行山区与怀县(今焦作市武陟县)的薄弱连接部。
    沮授在这一段的甬道长堑工事,是难得的没有太行山地形可以凭借的,完全在黄河冲积平原上修工事,算是最容易攻的了。沮授的整个防线,也就这里有一段三十多里的平原防区,其他都有山。
    说句题外话,汉朝原本在兖州就有一个郡叫山阳,郡治是昌邑,而河内这边的山阳只是一个县。但历史上后来曹丕称帝的时候,直接把山阳县从河内划出来,设为一个公国,跟郡平级,作为“山阳公”也就是退位的汉献帝的封地。
    原因就是曹丕看中了河内属于司隶,就在雒阳对岸,离朝廷中枢很近,所以便于监视退位的刘协,不给别人借刘协搞事情的机会。
    关羽可选的第二个方向,则是攻坚,直接强攻怀县城池。怀县作为河内郡治,城防设施当然比山阳与怀县之间的平原甬道坚固得多。
    第三个方向,是直接顺着黄河往下进攻,突破到怀县后方,再进行战略大包抄,把整个沮授兵团包饺子。
    但这一招最大的问题是关羽现在虽然在东垣、野王等地有了船只,但这些船也不过是诸葛亮黄月英改良的“船型大篷车20”下水后的产物,论尺寸吨位其实还不如传统的水战走舸。
    而袁绍军虽然水军不强,但好歹黄河下游一贯是袁绍的主场。北方黄河水浅,不如长江可以用楼船,不过斗舰、艨艟还是管够的。
    诸葛亮又还不懂李素刚发明的“撑杆雷”战术,这种玩意儿也不能大规模用于“走舸换艨艟”的同归于尽战术,毕竟没那么多死士,普及不了。所以至少一年内黄河水战肯定是袁绍占优。
    算来算去,选项三不可行,选项二的难度不如选项一划算,那就专注于选项一呗。
    事实上,对面的沮授何尝不知道这一切。他对二三两个方向的防守资源,其实也有酌情打折扣,好钢用在刀刃上。为的就是预判逼关羽的走位,然后集中资源守最不好守的防区。
    ……
    初三这天一早,黄权带着他从长安带来的三千援军,跟随关羽一起亲临山阳县前线,这座原本历史上会在汉朝灭亡后成为退位皇帝山阳公封地的城市。
    关羽为了今天这一战,也准备了五万作战部队,不过没有全部带到前线,主要是兵力太多不适宜展开。所以有三万人留在了野王西北、沁水丹水河口西北角的大营里,只带了两万人前出作战。
    那三万要等前方有了突破之后,再作为预备队投入,目前先养精蓄锐保持体力。
    前线经过长时间的对峙,双方的攻防设施都很完备了。
    关羽因为敌人的防线很长、每次不一定选取同一个点突破,所以也没有把杠杆式投石机打造成固定式的,而是宁可多花点材料、增加一些结构难度、牺牲一点射程,做成可移动的“投石车”。
    这一点其实挺不寻常,因为自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