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08章 千年大计,设计为本(第2/3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事半功倍,因为你移走的不仅是现在这几个人,还有未来的繁殖能力。
    同时把支持移民的人家,老一辈的纳税年龄降低十年,六十岁半税改到五十岁就半税,六十岁就全免,老人继续在故乡安享晚年就好。
    甚至原本七十岁才全免的,现在可以改成七十岁政府还给少量基本口粮补贴,或者是给他负有养老义务的独子减税。
    这样百姓的后顾之忧就少了很多,同时财政负担也不会很重——因为汉朝的医疗条件下,穷人能活到七十岁的比例其实很少,没几个人能拿到政府补贴。
    诸葛瑾这一手宏观调控,居然把“退休养老补贴”的雏形给弄出来了,虽然不是普遍的。
    不过,养老金制度在历史上的出现,本来一开始就不是普遍的——养老金制度最早在近代的普鲁士出现,一开始就是只给为国家立过功的退役军人的。
    诸葛瑾现在无非是适用范围比历史上要扩大一些,李素敏锐地抓住这一点改革契机,觉得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性成法,将来行政有法可依。
    李素想到得意之处,忍不住再次打断诸葛瑾,并且对身边的户曹财曹从事吩咐:“子瑜这个办法不错,你们要记下来,好好整理形成条例草案,我也好给陛下上书进谏。
    比如,明确规定这一条款可以酌情适用于常年为国家服兵役的常备军人口、以及为国家服徭役参加政府工程达到多少年限以上的,第三部分就是响应国家移民号召开荒拓边的。
    政府不一定要普发这种优惠,可以根据任务的难度、响应人数的多寡,对于特别艰苦的那部分,给出‘提前十年到达免税退休年纪’甚至是领津贴。”
    李素这番高屋建瓴的指示,显然对于如何利用“市场无形之手”,对政府工程和拓荒殖民等事务进行更精准的“宏观调控”,有巨大的作用。
    可谓是把诸葛瑾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画上了点睛之笔。
    张松、王累等相关参加今天欢迎宴席的幕僚,以及专业对口、最近刚来从基层马仔做起的孙资、贾逵、杨仪,无不表示回去之后立刻好好研究诸葛尚书的先进经验事迹,形成制度化的法条草案。
    尤其孙资、贾逵、杨仪这仨没见识的,通过科举出仕才一年多,去年都是在做候补郎官、或者是京兆周边县的曹官。
    现在被李素调来,他们连曹掾都算不上,只是个曹属,也就是最基层公务员,相当于“首相府办公厅科员”(张松王累那些好歹是办公厅里某个科长或者科室主任)。
    他们之前对于司空的办公风格不了解,现在看到司空只是吃个饭、听取属下汇报工作,都能随口几句话就提纲挈领抽取出施证经验、形成国家律法草案建议,不由对司空的敏锐钦佩不已。
    “别看是在吃吃喝喝,吃吃喝喝当中随口一句话听个汇报,都有如此收获,当真是圣人生而知之。”几个小科员内心敬仰油然而生。
    诸葛瑾也忍不住赞叹:“司空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属下不过日常施政,偶有一得,司空竟能如此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令人受益良多。”
    李素摆摆手:“行了,别谦虚了,子瑜这次的收获也不小。至少你琢磨出了一条让从此大汉移民调节人口、拓边,都效率提高的手段。
    移民的关键就是移年轻人嘛,老人就该安土重迁在故乡安享晚年,怕孤独的,身边有个一两个儿子也够了,没必要都在身边。你能想透彻这一层,也算是比旧办法国、民双赢。
    这次带来的二十八万多人,既然人口结构那么年轻,几乎没有老人,那差不多能动员出二十万劳力,壮劳力至少十几万。除了太小的小孩子,其他都是能干活的。
    他们第一年来移民,种地收成未必够养活全家,到时候朝廷再拨付一些钱粮,让他们农闲的时候搞点新城建设,赚工钱补贴家用,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