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局面下,最好的结局了。
鳌拜和索尼心有歉意,不敢看豪格。
八人退出,议事继续。
多铎呆呆站在原地,脸色铁青的叫道:“这还议什么议?”起身走了。好像在他看来,皇位还在黄太吉一系,那就是失败。
阿济格也好像不忿,跟着离开。
两人离开,但并没有影响议事的继续进行。
黄太吉有十一个儿子,夭折三人,除去豪格之外,还有七人,最后定下了六岁的皇九子福临。
为什么是福临?第一,剩下的七子中,就属福临的母亲侧福晋庄妃地位最高,其二,庄妃的妹妹正是多尔衮的福晋,也就是说,多尔衮是福临的姨夫。也因此,在几子之中,多尔衮最支持福临,最后,福临乃是蒙古外甥,拥立福临,更能得到科尔沁蒙古的支持。
如此,就定下了福临。
皇帝定下,但年幼不能理事,接着就是辅政王了。
按理说,最有资格作辅政的乃是礼亲王代善,因为他年纪最老,威望最高,有公道伯之称,但代善已经六十岁,谢政多年,并无此心,他今日主持议事,就是想要维持建虏内部的团结,尽力撮合豪格和多尔衮,不使他们道刀兵相见,因此他甘愿让出辅政。
至于豪格和多尔衮,因为两人已经势同水火,肯定是不能同时理政了,不然必起争执,使朝政陷入空转混乱,而两人之中,多尔衮对朝政的熟稔远远超过豪格,而且做所谓的“辅政大臣”或者是辅政王,并非越亲越好,因为史书说“位相近则相逼”,时间长了,便会有僭越之嫌,豪格是福临的哥哥,关系远比多尔衮亲近,从这一点上来说,多尔衮又略胜一筹。
因此,多尔衮的辅政王是确定的。
但也不能偏废了豪格,所以就定下济尔哈朗为另一个辅政王,为豪格利益的代表。
争位失败,豪格已经是万念俱灰,整个人呆若木鸡,对于选哪个弟弟做皇帝,谁代表自己为辅政王,老实说,他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切都由代善定夺---从这一点上来说,豪格的幼稚和短谋,清楚可见。他不知道辅政王也是可以变成“摄政王”的。
大势底定,多尔衮不争皇位,落一辅政王;豪格虽然没有争到皇位,但皇位仍在黄太吉一系,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最重要的一点,两人虽然都没有得到,但同时却也没有让对方得到。这就来说,两人都是可以勉强接受的。
把继位人选和辅政王的人选全部商量好了以后,代善这才站起,宣布黄太吉的治丧事宜,然后众人大嘴一咧,连多尔衮都挤出了眼泪,开始为他们的“大行皇帝”哭灵去了。
……
一番忙碌之后,披着孝的多尔衮却悄悄来到一处院子,向一个披麻戴孝,留着山羊胡的尖瘦老者躬身:“谢先生指点。”
原来是洪承畴。
今日,多尔衮能成功逼退豪格,成为辅政王,暗中多亏了洪承畴的指点。
洪承畴急忙还礼。
多尔衮沉思道:“先生,我大清以武功立国,虽然去年征明失败,急需休养生息,但我新为辅政王,非有军功不可,不然不足以服众,因此,就算有困难,我大清也必须和明国再小打一场,以振奋人心,肃立威望,先生以为,我大清该从何处下手?”
多尔衮是明智的,他知道两次征明失败,损失惨重,建虏急需修整,恢复元气,但他新为辅政王,又必须建立军功,两难之中,他想要选一个明军的薄弱环节下手,以速战速决,既取得胜利,又不至于陷入战争的泥潭。
不同于大明,建虏为皇帝守孝不过二十七天,二十七天后,他们就可以出兵。
洪承畴思量了一下,沉吟道:“罪臣以为,应以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中后所,中前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