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57章 周延儒罢相(第2/4页)  崇祯十五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作为国子监祭酒,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李建泰对八股的坚持,显然是超过一般人的。    但李建泰话音不落,却有一人站出,挡在了他前面,拱手说道:    “陛下英明~~~历朝历代,对科举所考书籍,皆有增减,文祖成皇帝之时,亦对八股有所动念。陛下继承成祖遗志,农政和数学,又都是经世致用之学,为八股的补充,正是合适!”    又是首辅周延儒!    群臣又惊又怒。    很多人都对周延儒侧目。    很多想要站出来,附和李建泰的,有一半的人都悄悄退了回去。    又有人想,周延儒怎么如此反常?事事都当出头鸟,这不像首辅,也不符他的厚黑城府的脾气啊?    莫非陛下事先对他有什么叮嘱?    更有人在心中想,周延儒,大奸佞啊~~    有反对的,但也有赞同的开明之臣,不过人数不多,只占了殿中群臣的三成---即便这三成,也是隆武帝这几日,不停的召见,令他们支持自己的新政所致,不然,怕是连三成也没有。    毕竟,八股根深蒂固,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    最支持在殿试之事,专考农政和数学,而不是无用八股的,乃是徐光启的学生,现任户部郎中陈子龙。    作为徐光启的学生,参与整理《农政全书》,陈子龙对老师的理想和才学,对农业对大明的重要,他太是清楚不过了--从崇祯二年到现在,天下鼎沸,流贼不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天灾人祸,没有粮食,但使农业丰产,百姓丰衣足食,这天下的祸乱,立刻就可以终止。因此,农业非兴不可,而农业要兴起,靠四书五经是念不出的,只有各地官员,脚踏实地,了解农政和农务,才有可能完成。    而官员从科举来,只有在科举中增加农业,才能选拔懂的农业的长才。    陈子龙年轻,性子激烈,又是东林中人,对那些年老的官僚,丝毫不假辞色,即便是在殿中,在陛下面前,他也是毫不客气的据理力辩。    “殿试出题本就是陛下的权力,农政和数学,又是经世致用之学,臣赞同!”    陈子龙之下,是新进入朝的兵部员外郎蔡道宪。    蔡道宪和隆武帝相识于岳州,从岳州返回九宫山大营的途中,两人一路相随,一路交谈,朱慈烺发现,蔡道宪不但是一个铮铮铁骨的忠良,而且颇为精通数学之术,对于一些新兴事物,也倾向于了解和学习,而不是排斥,当时他心中就大喜,觉得蔡道宪可以大用,因此登基之后,立刻召蔡道宪入京。    除两人之外,另一个态度鲜明,表态支持科举改制,且更有分量的人,乃是户部侍郎堵胤锡。    谁都知道,堵胤锡乃是陛下的极心腹,马世奇是他的老师,论起来,他和隆武帝可以算是同学。通州之战,堵胤锡和隆武帝共同守卫通州,定王之乱,京师危在旦夕之时,又是堵胤锡跟随隆武帝入京,帮助隆武帝戡平叛乱,也因为此功,被陛下拔擢为户部侍郎,现在堵胤锡站出,表明态度,说明陛下已经下了决心,科举已经是非改不可了。    ……    殿中唾沫横飞,赞成的和反对的,在殿中吵成一片。    周延儒,堵胤锡,陈子龙,蔡道宪等虽然人数少,但都非常坚定。李建泰等人虽然多,气势也够足,但却也压不住他们。    双方吵的激烈。    御座上的隆武帝却是不急,他闭上眼睛,静静听着诸臣的争吵,每一个人的发言,他都听在耳中,记在心中,等群臣争吵辩论的差不多了,他才睁开眼睛,缓缓说道:“内阁三日之内,拿出决定。”    说完,起身离开。    “退朝~~”王之心悠扬的声音。    群臣跪拜送行。    等隆武帝远去,群臣都站起时,大部分人都对周延儒怒目而视,更有一人走上前去,怒问道:“首辅大人,你也是读圣贤书的,那下官请教,孟子云: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是什么意思?”    正是吏部右侍郎李建泰。    李建泰曾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