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57章 统万城(第2/4页)  崇祯十五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另外,收复河套,驱逐沃尔都司蒙古并不是最困难的,以蒙古人的性情,但见我十万大军出塞,他们一定会闻风远遁,整个河套可以顺势收复,然十万大军不可能永远都在草原之上,等我军疲惫,蒙古人就会悄悄杀回,在茫茫草原上,处处袭击于我,并偷袭我粮道,最终逼得我军不得不撤退,这也是历代汉军扫荡草原屡屡失败的最大原因。”

    “因此,要想守卫河套,非的在河套筑城不可。”

    “当年曾铣在《重论复河套疏》里说,贼远遁、当沿河筑墙建堡以为久守之计,并从陕西移民二十万,沿河筑城,如此在数年之间,大明就可将河套纳入版图。”

    “最初,臣也是这么认为的,也就是说,移民二十万,河筑墙建堡,派驻兵马防守,将其连成一道防线,令蒙古人无法逾越,如此三到五年,河套才可平。然筑墙建堡,耗费巨大,加上移民实边的费用,粮草辎重的开销,大概算一算,每年需要的粮草连同军饷,最少也在两百万两白银以上,如果三年成,朝廷需要花费六七百万两,五年的话,就是一千万两!”

    “如此巨大的开销,就现在的局势,实在不是朝廷所能负担的,因此臣不敢轻易说出,收复河套四字。”

    ……

    朱慈烺静静听着,问道:“那你现在为什么改变?”

    “一来,此次沃尔都司蒙古大举犯边,令臣看清了他们的战力,现在的沃尔都司蒙古,不但不能和建虏,就是和哈刺慎喀喇沁蒙古也不能比,军力孱弱,毫无斗志,那个青山汗沙克沙僧格更是有勇无谋,不会用兵。因此臣重新校正,对付沃尔都司蒙古,六万秦兵加上一万土默特蒙古骑兵,或许就可以将其击败。”孙传庭道。

    朱慈烺点头。

    孙传庭继续道:“第二,关键的难题是在河套的筑墙建堡,以及后续的守卫,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解决,即便我军收复了河套也是白搭。而就在离开陕西之前,臣收到了一封密信,信中说了一些沃尔都司蒙古的秘闻,和一个独到的看法,臣看完之后,有所顿悟,筑墙建堡之事,说不得有其他解决的办法,因此臣才改变了主意。”

    说着,孙传庭从袖中一封信,双手呈给隆武帝。

    朱慈烺接了,打开了看。

    只看了一眼,他眼睛里就闪过了狂喜。

    ————信是李岩写的。

    李岩,原名李信,原闯营大将,李自成麾下重要的智囊之一,开封之战时为朝廷俘虏,初时,李岩痛恨朝廷,一心求死,绝不投降,朱慈烺劝降不成,但怜惜其才,没有杀他,而是将他监视在军中,令他将功赎罪,向医官学习医术,后来,在听闻朝廷的各项改革,尤其是在京营日久,感觉京营不同于普通官军的军纪和习惯之后,李岩渐渐有所改变,而当一连两次经历建虏入塞,面对大好河山为建虏凌虐,大明百姓被掳掠屠杀的惨象之后,他想要推翻大明的心思和想法,终于是彻底改变。

    其后,无论是跟随吴三桂渡海攻击,献言献策,拿下海州,还是在军中担任一个普通医官,为将士们治病疗伤,李岩都是尽心尽责。

    而当李自成身死,残部在李过李双喜的带领下,退出塞外之后,为了谋划收复河套的大战略,也为了给李过李双喜等人一个好的归宿,朱慈烺想到了李岩,于是令他冒险出塞,前去劝说李过李双喜。

    李岩是去年夏天离京的,到现在已经有半年多,前期的时候,朱慈烺对李岩的状况一直有所了解,知道他先回了河南,秘密祭祖,还在坟前大哭,后直接去到陕西,秘密拜见了三边总督孙传庭-李岩虽然没有官身,但衔有圣命和陛下亲给的金牌信物,只要拿出信物,就能见到孙传庭。

    其后,也就是去年冬天,在沃尔都司蒙古大举侵犯大明边境之前,李岩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