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2页)  汉世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皇城政事堂。
    经过在二月发生新一轮的政局洗牌后也正式成为大汉朝廷权威最重要的政治机构忠实地履行着上承帝命、下达诸司的职责。
    经过一轮调整政事堂的权力是有所加强的至少与从前相比萦绕于其头上那片名为刘承祐的阴影淡化了一些。
    可以说以审驳、执行两项职能为主的政事堂就是如今大汉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受到上下的瞩目。
    新成立的内阁虽然离皇帝更近体现着皇帝的意志作为帝国的大脑把握军国大政的方向地位可见一斑了。
    然而对于大汉朝廷那庞大的官僚系统而言两者的权威也是不可相提并论。最主要的原因直接管束着官僚影响他们仕途的就是政事堂。
    而对于庞大的大汉帝国的中枢大脑在国家政治保持清明局势保持稳定各项制度日趋完善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则是不需过多的开动脑筋的。需要的只是保持清醒协助皇帝把握好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使大汉这艘巨轮稳稳航行走得更安全走得更远。
    在这个基调下政事堂的权威自然得到了实质上的加强。朱元璋为什么要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就是因为中书省权力太重中书省丞相权力太重威胁到了皇权。
    如今大汉的政事堂同样履行着这样的职能掌握着统率诸部司衙以及天下道府州县。不同的只是皇帝对待它的态度罢了。
    刘皇帝权欲同样重但他深彻地知道一点那就是不可能凭皇帝一个人治天下将天下权力聚于一人之手同样是不健康不合理的。
    皇帝再勤政也难以兼顾一切即便能做到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也是被累死。朱元璋这样的特例则是不具代表性的雍正倒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则是刘皇帝也清楚地认识到宰相制度是不可能真正被废除的明朝后来不是同样出现了内阁这样的宰辅机构?
    因此刘皇帝没有在政事堂存在与否的问题上纠结只是考虑制衡皇权与相权固然有冲突但也是相互依存的。在大汉相权来源于皇权而刘皇帝则需要靠宰相们辅助他调理阴阳治理天下。
    并且政事堂的权力确实得到了强化但相权仍旧保持着分散的状态三名主要宰相相互制衡。
    赵普既非开国功勋又非名门贵族连功名都没有从一个小小的地方僚吏成为如今的尚书仆射论资历、人望都是有所欠缺的。
    在刘皇帝身边的几年以及在西南的建树只是给了他一个晋位宰相的资格。然而上下不服他的人不知凡己想要坐稳位置都不容易自然不敢恃权逞威了。
    而他从受荐刘词开始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方才走到这一步自然会倍加珍惜以求保有圣眷施展抱负。
    李业这个国舅呢名声有点不好朝廷上下怕他的人不少难以齐人心但放在尚书左丞的位置上就是对赵普的一种制约。这个李国舅可从来没有安分过。
    至于宋琪论根基底蕴比赵普还要不如他得以直接晋位宰臣就真的只是起个辅助作用专为做事了。
    而三相之侧另有财政、枢密二相这一财一军以作平衡。在刘皇帝的考虑中这样的配置将会持续很久未来或许还会成为定制。
    早年的事情政事堂加平章事的相位足有七人但刘皇帝后来觉得太多三人又太少五人则正合适。
    刘皇帝也是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尝试后方才最终定下求得个稳定合理。
    还有一点则是大汉的宰相们不论哪一尊都有地方的履历有丰富的治政经验。包括李业历任道州也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才得入京还在刑部当了几年差。没有这些前提哪怕他是太后最疼爱的弟弟刘皇帝也是不可能推他上位晋升宰臣的。
    枢密院的“专业性”虽然要强些但石守信也完全不需要质疑他的资格履历丰富不管是在京治军还是出征为帅都有充足的经验而治军也是治政从来都不只是带兵打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