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5章 难以乐观(第1/2页)  汉世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北伐进行目前阶段不论战局如何变化不论各条战线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大汉朝廷始终是初心不改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计划安排向着最初的战略目标前进。
    因此不管其他几路汉军进展如何都不是大汉中枢所重视的成固足喜败也无伤大雅。战争时期的大汉朝廷为政重心基本都放在战争上朝廷各部司衙门大多围绕着北伐展开工作。
    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辽东的战事了。没办法为了实现攻略辽东的初步计划朝廷在辽东战场的投入太多了庞大的东路军与其配套的人物财**地吞噬着大汉的国力。
    由于相对近的距离以及更加通畅便利的交通情况大汉朝廷这边收到来自辽东战场的奏报也更多更及时。
    不过在东海水师登陆半岛建功消灭近两万水陆辽军接连收复苏州、复州、宁州之后整个辽东战局就逐渐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西线锦州由于耶律休哥的顽强坚守以及辽阳从后方不断的支持赵匡胤大军仍旧受挫于坚城之下不得进展。
    这一点在朝中引起了一些议论毕竟坐拥内外主力人物力充足供应军械利器也优先转运配给却拿一个小小的锦州城没有办法。
    此前行营至幽州赵匡胤足足歇了半个多月用整训准备做借口延误进兵。如今兵临城下了打了一个月却不得寸进。
    中枢后方的大汉官僚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想法大汉过去的胜利不只提升了将士的自信心也让文臣们骄傲起来了。
    在他们看来以大汉如此雄厚的实力善于攻坚的能力怎能受阻于区区锦州。一个锦州城就这么难打那打辽阳收复整个辽东乃至海东地区又要费多大的劲。
    于是政事堂收到关于辽东战事的奏疏便多了很多甚至直接呈到垂拱殿御案这其中不只有文臣还有一些将领。
    对于赵匡胤的非议也就开始多了起来当然也只有针对赵匡胤可没人敢把矛头指向作为主帅的太子殿下。
    临阵换帅的建议不敢提但是让刘皇帝下诏催促鞭策赵匡胤给行营施加压力类似的奏疏倒是不少。
    对于朝中的议论刘皇帝是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自然是没有怎么作理会。乱军之举以刘皇帝的眼光与器量自然不会去做。
    刘皇帝自己也有些认识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大汉的情况却忽视了辽国忽视辽东的实际情况。辽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与大汉的交流也不曾少人家也是在进步的。
    因此些许挫折不足为道这点耐心刘皇帝还是有的过去打仗半年起步自秋及春也不是没有过。
    而根据枢密院那边的推演东西两线只要一边取得突破那东路军兵进辽阳就基本不会遇到太大的阻碍了。而没有地理上易守难攻的优势辽阳虽然是辽东京但未必比锦州更难攻克。
    不过虽然刘皇帝能够放宽心守静心受阻于锦州城下的现实问题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需要去解决。
    现如今才夏中还有足够的时间但如果拖得再久些呢?倘若拖到入秋加上进军之耗还有多少时间用来打辽阳收辽东?若是拖到入冬那就可以直接弥兵罢战宣布北伐失败了
    是故不管刘皇帝表面多么淡定心中又岂能没有一点想法?只不过他不愿意给前线将帅们施加过重的压力隔着两千里地去干涉行营作战决策。
    至于将帅问题对赵匡胤的能力刘皇帝是不怀疑的忠诚方面的疑虑暂时还不影响对他的任用。不过在刘皇帝脑海深处似乎浮现出这么一个模糊的记忆赵匡胤有挫败于坚城的传统
    同属东路军下归北伐行营节制的海路倒是给了朝廷一个惊喜尤其是秋风卷落叶一般横扫半岛挺进辽东湾封锁辽河口。
    这则捷报的传来足以让朝廷感到振奋也正是东线的顺利才引得朝中那般大的反响海路虽然属于战略性的决策出击但毕竟只是偏师受到行营节制。两相一对比自然就显得西线的“无能”了。
    在东线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