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六章 口令(第1/3页)  谋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谋明第一百六十六章口令而且这还是沿着官道往淮河南出发的客兵,如果有客兵从水路走的话数量就会继续增加。

    从淮安水关下水,北上过宿迁,从运河水道进淮河水道,一路东向,经过灌云之后不远便是云梯关所,相较陆路行军虽然迂回不少,但也是云梯关那边出盐的漕船走向,而且可以运送军需物资。

    梁世发白天看到的情形,就是客兵为了节省粮饷,每天走的路程极为有限,而且在集镇和村落分散驻军,定是叫当地镇上的里甲官绅出面筹粮做饭,客兵们坐等吃食就可以。

    这也怪不得走不快了,到了地方叫人筹粮做饭,要是走远了筹措不及,怕是要饿着肚皮等饭,为将者也不好过于苛待士兵,要知道到了崇祯年间,固然刘泽清可以不甩朝廷,饿急了的将士也完全能不甩将领,各将约束不了部队,最终折损的还是刘泽清的面子。

    所以就算是军令紧急,各将也还是不紧不慢的行军,刘泽清也不会过于逼迫,因为他自家当游击,参将时,行军打仗也是一样的行止,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只有在崇祯早期,军令尚严,文官威严尚在时,督抚经略大佬严令赶路,违者可能掉脑袋时,这些将领才会用内丁弹压营兵不满,逼迫众人赶路,自己也会准备一些干粮当行粮,每天的行军速度才会提升上来。

    再有一种情形,便是兵败逃跑,那当然是有多快便跑多快。

    正常情形下,一天走二十里左右是明军的常态速度,甚至一天十里也不能说慢,大家都是这般走法,并无什么不妥。

    相比先秦时一天五六十里的行军速度,这就是老大文明的僵化和倒退。

    道路,后勤补给,军纪,军法,士兵和将领的素质并没有进步,反而是大幅度的倒退了。

    天黑之前,梁世发将马车交给来接应的军情人员,同时接到了来自淮安和安东各处的情报汇总,他估算了一下,将这一天的情报用密文书写好,然后封存在腊丸里,接着交给一个安东情报战的急递人员,着其连夜送往云梯关,在灌南县和沿途的几个大镇都有驿传点,可以换马也可以换人,但相距不远,这个军情员应该是能将情报在下半夜时就送到云梯关。

    因为是最高等级的急件,件到就送,哪怕是下半夜闵元启还在熟睡之时也会被敲门声惊醒,然后立刻阅读。

    梁世发想到闵元启能很快知道这边的情形,内心也是稍感安慰。

    白天的情形不可能不对他造成影响,甚至是令他有些惶急害怕。

    云梯关的基业已经成型,淮河南岸的多个百户已经形同一个整体,闵元启投入了大量本钱在其中,大片的盐池犹如良田星罗棋布在海边,大量的工坊和军营区都是花重资建造修筑。

    还有所有百户之下的警备司等机构,几员大将也多加了云梯关下百户之职。

    大量的民户和军户在李国鼎等人的率领下在洗淘盐碱地,希望能获得一个好的收成。

    梁世发本人新盖的大屋和家小都在云梯关,而客兵是什么德性大伙儿都清楚。

    就算是太平时他们都是一伙强盗,要是打起仗来,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形野兽。

    估计到时候除了盐池之外会被一火焚尽,而除了云梯关的守备将士外,四周的村落百户,不分军户民户,能活下来的人也并不多。

    这毫无夸张之意,历来官兵和流寇交战,交战区域的百姓遇着流寇还可能活命,遇着官兵,则多半不能幸免。

    所谓贼来如梳,兵来如篦,便是当时百姓总结出来的经验。

    怀着重重隐忧,梁世发先在安东县附近的安全屋暂居,到明天天明后,他会伪装成悬铃游乡的游医,沿着大道继续向灌南县城方向前行。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