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六章 这活,我接了!(第1/3页)  重写科技格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行了别卖关子了。”一旁的梁志国怼了丁明远一下,“一把年纪了怎么还是这个臭脾气。”

    丁明远白了梁志国一眼,再次转过头看向孟谦,“小孟,你知道我们国家科技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么?”

    丁明远的问题问的有点大,孟谦不知道该从哪个点去切入,便摇了摇头。

    “两个点。”丁明远举起两根手指头,“市场化,全面建设。”

    等丁明远说出了答案后,孟谦马上领悟。

    华夏科研之路经历过四个阶段,在华夏科学院院刊上有过较为详细的解读。

    第一个阶段就是孟谦一直神之所向的华夏科研黄金期,50年代到70年代,那个时期华夏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成了跟后世正好相反的科研氛围,当时倡导买不如造。

    那段时间里,喊出过自力更生,全面自主,艰苦研发等口号,当时苏联有很多产品愿意卖给我们,但我们就是不买,就是要自己造,只有自己有,才是最靠谱的。

    但是那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科研全靠国家拨款,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研成本越来越大,一直这么拨款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这才有了80年代后的新阶段,科研市场化,倡导科研与市场形成良的结合,科研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再反馈到科研发展上来,然后,发生了什么大家就都知道了。

    不过凡是都有两面,科研市场化还是有好处的,就是扩大的华夏科研范围,这也为华夏后来的全面崛起奠定了基础。

    21世纪后,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实施的是在科技全领域进行研发投入的策略,这两个国家分别是米国和华夏。

    简单来说就是,别的国家都是我在哪个领域比较牛,我就把研发投入到哪个领域,所谓的专注,或者我突然觉得哪个领域比较需要了,我就在哪个领域上投钱,他们会直接忽略掉一些领域。

    只有米国和华夏,虽然肯定会有不同领域的投入侧重,但几乎不忽略任何一个领域,全干。

    所以2001年算得上是一个华夏科研比较特殊的年份,科技基础搭起来了,华夏经济也开始要进入快速增长期了,但造不如买也开始盛行了。

    不过孟谦虽然大概理解了丁明远的话,但他毕竟是从2019年的角度在看待问题,他还是很好奇这个年代的人会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所以谦虚道,“丁老师可以说的更明朗一些嘛?”

    “你就知道在小辈面前瞎显摆!”梁志国又怼了丁明远一下,看得出两人以前应该关系特别好,“赶紧的。”

    丁明远没搭理梁志国,不过之后说话倒是不那么卖关子了,“小孟啊,现在的华夏你其实可以把他看做是一个巨大的公司。

    你自己就是开公司的,你应该能理解,这么大的公司,老板乃至高管是不可能亲自参与到每一个部门的工作里去的,老板主要只要就是定方向,定政策,处理上游关系。

    但是呢,现在公司有几千个科研中心,公司的钱是有限的,有些科研中心因为公司的大方向政策,会有公司进行大量供血,同时也会有一些科研中心因为暂时没有那么大的需要,得不到太大的公司支持。

    但公司每个科研中心你要搞科研就肯定都需要钱啊,怎么办?两个办法,第一,自己去赚钱,第二,主动向公司申请拨款。

    那么作为公司,看到各个科研中心的申请,会优先给什么样的科研中心拨款呢?”

    丁明远看着孟谦,示意孟谦回答,他那喜欢问问题的习惯又来了,估计已经是下意识的行为了。

    孟谦接话道,“有价值的。”

    “诶,到底是老板,一点就透,公司有这么多的科研中心,除了那些已经被额外重视的,剩下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