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细讲中原、东瀛四岛,以及北条时宗朝的近况和详报,众人听的更是认真了。
“元军现在60万大军屯于东瀛,由伯颜与张弘范二人总领。”
“迟迟未渡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忽必烈很谨慎,对渡洋船只,还有沿途探索的要求很高,以保证万无一失。”
“另一方面,则是元朝国力之限,无法支撑这么大规模的渡洋作战。忽必烈需要先稳固江南等地,平息叛乱,将战区化为粮产区之后,才有底气出动。这几年,他也一直在做出努力,对江南等地百姓温和很多。”
“如今,随着罗平义军,还有德庆义军出走四川,湖广、江浙的叛乱基本平息。估计最多两年,便可成行。”
“而且,忽必烈深知此行甚远,所以60万元军不但携带了战争兵械,还有大批牛羊,以及农垦物资。他是打算一步一个脚印地蚕食扶桑!”
“另外,北条时宗那边,有军二十万、民三十万。自祥兴四年渡洋登陆之后,三年间一直在深耕广植。之所以没有向南进兵,甚至探索都没有,正是因为全民都在屯田,无暇分身它务。”
“目前,北条时宗最深入内陆的一个城镇,已经接近大陆的中心地带。因为有大面积草场的缘故,他从东瀛带过去的虾夷马、东瀛马种已经在壮大,开始组建骑兵了。”
这些东瀛的情报不是赵维自己拿来的,而是得益于锦衣卫在元朝的布置,从元人手中得来的,比扶桑宋廷还要详细。
不得不说,忽必烈在情报工作上,也下了不小的力气。
谢先生一番详报说完,众人先是沉默半晌,随后都生出一丝明悟——不可能!
不是不可能如成王和谢先生说的那样,而是宁王的那个战略目标,在这样的态势之下就不可能达成。
两年...50万!
事实上,即便没有那么多阻碍,也不可能有50万啊!
扶桑水陆之军全算上只有7万兵,哪给你变出50万去?
每个人的脸上皆有阴霾,甚至有点绝望。
没办法,差的太多了。
别说蒙元大军,就连东瀛倭国也没法比。
赵维看在眼里,也不着急。
这是必然的,按照正常的思维,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是,话说回来,巴蜀一战不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事在人为!
事实上,昨夜,赵维和文天祥等人就讨论过这个局面,也拿出了一个粗糙的初步计划。
只不过,没有扶桑诸臣的支撑,还有他们对印第安人的了解和对扶桑各种资源的了然,那个计划还施行不了,得继续完善。
今天把这些人锁在殿中,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而且,赵维还不能现在就把计划拿出来,因为张世杰等人还没适应这个状态,他们的思路还是偏向个人的。
就是自己在心中推演,觉得这些事不可能,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性。
但是,参谋议会最大的特点,也是优势却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只能算是一块拼图,个人智慧只在于把拼图拼起来。
最后形成的完整计划,可以说没有任何个人色彩,甚至没有感情可言。不能说完美,但一定是漏洞最少的选择。
“不急。”看着大伙儿的士气低落,赵维出声安慰,“说好了,今天就只听个详报,大伙喝喝茶,尽管放松,明天再说正事。”
“对了。”赵维又想起一个事来,“如果实在放松不下来,想先思考对策也可以。外面所有衙门的正副长官随时待命,需要任何详细信息,可以随传随到。”
“现在举朝待命,咱们睡在大殿里,他们比咱们还苦命,只能睡在大殿外。”
说完,赵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