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1、632节 崔后一日破大案…唐王新政再加鞭(近万字)(第2/8页)  葬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黑色长袍,显得很是干练。

    “现场发现了一只麻袋,一只病死的旱獭。那么,还有其他旱獭呢?”崔警官循循善诱。

    “还有,旱獭发病到死亡,中间最多七八天。眼下长江封锁,这七八天功夫,他是如何将旱獭从北方带到临安的?”

    崔秀宁知道,旱獭属于高海拔寒带物种。就连河北都少见,别说南方了。

    一大群警士看着老师,都是皱眉思索。

    老师曾说,鼠疫发病到暴毙很快。这么短短几天,那人不可能在长江被封锁的情况下将旱獭带入临安。

    晚上偷渡都难。因为自从大战结束,长江南岸就沿线驻扎了很多江防兵马。此人就算晚上乘坐羊皮筏偷渡过来,也很难逃过江防巡逻兵的眼睛,风险太大了。

    所以旱獭这东西,肯定是北地带来的。

    问题是怎么带过来的。

    难道,是此人知道哪只旱獭会发病?

    倘若知道什么样的旱獭会发病,那么就可以算准时日,在旱獭还没发病时南下,赶到临安时,刚好旱獭发病。

    这也太玄了吧?

    就像一个医生,能预先知道某人会生病?

    崔秀宁见到学生们猜不出,也不奇怪,教授道:“很多旱獭,本身就带有病菌,只是不轻易发病而已。嗯,这个叫免疫力,你们可以看做是人体之盾。每人身上都有病菌,但平时不容易得病。就是因为此盾存在。”

    “人一旦去了水土不服的地方,或者受了风寒,免疫力就会下降,盾破了,病菌就会趁虚而入。”

    “人是如此,旱獭也一样。旱獭在北地时,一定是活蹦乱跳的。可要被人带到潮湿闷热的江南,那多半会发病。一发病,鼠疫的传染性暴增数倍,就很容易害人了。”

    众警士顿时恍然大悟。要是照老师这个说法,那可能真是如此了。

    既然旱獭本来没有发病,那人当然有足够的功夫,在旱獭死亡之前,将旱獭带入临安。

    只有这个一个解释说的通了。

    那么,第一,那人一定是从吐蕃来的。第二,那人很了解旱獭的习性,应该不是汉人。

    “那么,既然那人挑的是担子,又千里迢迢的过来,就绝对不止带一只旱獭。他在路上也不可能没有马。其他旱獭呢?他的马呢?”

    “还有,此人为何要去古槐坊?而不是其他地方?他为何知道古槐坊的存在?”

    崔秀宁一边说,一边点着临安的城池图纸,在古槐坊的位置画了一个圈。

    “好了,我就启发这么多。事情紧急,我只给你们一刻钟回答。你们答不上来,那此案就只有我亲自去一线抓了。”

    她很期待的看着自己的学生们,希望他们不让自己失望。

    很快,一个学生道:“此人千里而来,一定有马,还不止一匹马。按照临安城规,外地马不好进城,那他的马只能寄养在城外的某处。”

    “此人多半有同伙,负责看马看行李。准备随时接应城内的奸细逃走。”

    崔秀宁笑了笑,“很好,既然你怀疑到这点,那立刻带人去城外,通过找马抓人!记住,要活口!带小灰去!”

    “诺!”这个警官立刻牵着灰狐狸,冲出去安排。

    第二个警官道:“老师,学生知道他为何选择古槐坊下手了。因为古槐坊不但人口密集,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坊内各家的墙壁是打通的,四通八达,都有门。所以坊内居民流动频繁,有利于病气传人。只是,他想不到我们动作这么快。”

    “第二,也有利于他将其他旱獭放出去,在坊内到处流窜。所以学生猜测,古槐坊内,可能还有其他旱獭,也许还没死,而是挖洞躲起来了。”

    “很好。”崔秀宁点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