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07章 关于出使他国的廷议(第1/2页)  不负大明不负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回得时学院的路上,李得时的脑海中不断地盘旋着“人文主义精神”c“文艺复兴”c“个性xg解放与自由”等等关键字词。虽然都是一知半解吧,但朱翊镠强调的一个主旨他懂。
    那就是尊重人,尊重女性。
    这与他心中原本存有的理念相一致。
    所以,尽管都一知半解,但他感觉自己还是可以向全院师生解释的。
    况且,他可以将朱翊镠摆出来,人家是皇帝,派谁出国谁还敢抗旨不成?
    正如,如果朱翊镠派他这个老丈人去,他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
    因此,他认为自己传达这样一个精神指示完全没有问题。
    与李得时简单交流沟通后,朱翊镠隆重召开了一次廷议。
    凡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务必参加。
    朱翊镠首先抛出廷议的主旨:出使他国。所采取的方式是:类似于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交流学习。
    然后让朝中诸位大臣各抒己见,头脑风暴,畅所欲言。
    任何一项决议,都有赞成的,亦有反对的。
    赞成出使他国的大臣认为,这是耀武扬威的好机会,有利于建立全面华夷的政治秩序,进一步拓展朝贡体系,并开拓海外贸易,促进国内生产等,反正好处多多。
    而反对出使他国的大臣则认为,这行为无异于烧钱玩儿,纯属浪费,引发财政危机。
    的确,郑和下西洋向来有“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厚往薄来”之说。
    从而也使得后来的远航出使他国难以为继。根据历史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成祖朱棣对那些外邦朝贡者的大量赏赐,引发了帝国的恐慌,仅仅白银一项,每年就花费六百万两(当然此数据有待进一步查考),还不包括对两万官兵的嘉奖。由于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钱币的大规模贬值。
    但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中外文明交流,也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c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图。
    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c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c原料c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例如,性坚质细的海外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进入中国,使中国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陶瓷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而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永c宣青花颜色浓重c晕散风格;又吸收文化c波斯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c花浇等)和新纹样,还有景泰蓝的发展也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等等。
    反正好处多多亦是事实。
    而且后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各个国家只有相互学习交流,才能取得长久的进步,才不至于落后挨打。
    这是朱翊镠决定出使他国的动机。
    简单地说就是要推行外交。
    其实,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又有所不同。
    明太祖积极c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取“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c有等级秩序的c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
    明廷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和平外交模式,影响有明近三百年。
    但“不征”只是明廷对内设定的最优外交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
    明廷的目的在于以武力为后盾,力争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
    而具体交往模式的选取,又与交往对象在明朝外交层级中的位置有关。
    明成祖朱棣登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