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二十七章 围城战(第1/2页)  1627崛起南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以武器装备水平来说,成大朋认为荷兰守军的实力的确不差,几乎所有士兵都装备了火绳枪,少量精锐则是用上了更高级的燧发枪。单兵防护措施也很到位,每个人都有全套的盔甲,最差起码也有前后两片式的板甲护着躯干要害部位,光是这笔投入就能看得出荷兰人的确是花费了不少财力在军队建设上。

    在成大朋的询问下,巴特很爽快地向其介绍了这些盔甲的造价:“这种最简陋的胸甲,需要5弗罗林,而一件正规的步兵甲需要7弗罗林,为军官准备的骑士甲需要至少35弗罗林一套,不过那东西太沉,只能在作战时才穿在身上。”

    成大朋在巴达维亚待的时间已经不短,自然知道弗罗林是欧洲多国通用的货币单位。这是一种13世纪开始从热那娅和佛罗伦萨铸造并流通的金币,后来通过贸易线进入了西欧和北欧地区,上个世纪初期,弗罗林就成为了荷兰官方认可的流通货币。不过在荷兰人所说的弗兰芒语中,这种金币也被称为gulider,即俗称的荷兰盾。

    而巴特并不是纯正的尼德兰血统,因此他没有按照荷兰人的习惯,使用盾作为货币单位,而是用了弗罗林这种欧洲通行的称呼。成大朋在心中默默计算了一下,这个造价可着实不便宜,一套普通胸甲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此时巴达维亚城中一名金属工匠的月收入。而这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出,目前巴达维亚的军需品生产效率有多么低下。

    不过成大朋对巴特的炫耀倒不是很感冒,因为海汉民团就一向不提倡装备沉重的全身甲,战时也只有一线部队会装备简单轻便的板甲、皮甲和藤盔。成大朋曾有幸参观过一次陆军的军演,参战的首长们都没有穿着沉重的盔甲,护具就是头上一之后这些境遇了。而个人形象和社会关系的经营,全都是一点一滴的小事慢慢累积起来的。他现在有点明白当初培训期间,郝万清首长为什么会说情报工作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了,而这份最初被他当作是“探子”的工作,如今竟然也慢慢地作出了成就感。

    成大朋写报告一直写到午夜,心中的热情才慢慢地冷却下来。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目前巴达维亚城被敌军包围的状况之下,所收集到的这些情报恐怕没有办法能够及时地送出去。

    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巴特聊得兴起,还让手下取了一套骑兵的全甲向成大朋展示。

    成大朋得到允许之后,用手试着拎了一下,发现这套盔甲的重量至少在四十斤以上,穿上身上估计连做动作都费力。但其厚度其实很有限,跟普通的瓷碗差不多,成大朋认为这个厚度并不足以在海汉火枪的射程内抵挡住子弹。

    巴特倒是对这种盔甲赞誉有加,并特别指出了盔甲上的几处凹痕和划痕——那是他在上一次马打蓝军攻打巴达维亚城的时候,出城作战时被敌军武器击中所留下的痕迹。如果不是有这套盔甲的保护,那么他大概已经被弓箭射穿了五六次,外加被砍了七八刀了。而正是上次所立下的战功,才让他能够升任到现在的位子。

    成大朋虽然不太看得起荷兰人“原始”的装备,但对于巴特的这种作战的勇气还是很佩服的。由他所率领的部队,想必也不会怯懦畏战。

    不过巴达维亚的荷兰兵也就两千多人,分别部署到临阵的东、北、西三个方向的城防工事中,其实兵力也够呛。北边这个方向正对巴达维亚港,所遭遇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但能够部署在这个方向的荷兰兵也不过千人上下,而他们所面对的敌人则是数以十倍计算。在这样的局势下,荷兰军方不得不启用了大量的辅军来协助防御。

    城中这几千辅军中有大约一千多是常设的本地治安军,有定期的训练和比较完善的编制、装备、指挥体系,战力虽然比不上荷兰兵,但战时也能当正军用。而剩下的部分就比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