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章120 纱窗倚窗天开-2(第1/3页)  帝国的黎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建东林?”赵行德看着两位故友,吃惊道,“你们要重建东林书院?”

    朱森、何方要重建的东林书院,并非后世那样赫赫有名,而是杨时夫子于政和年间在无锡龟山讲学所建的一所书院。杨时离开无锡后,东林书院渐渐荒废,原址成为一座寺庙,称为东临庵。上个月,杨时在无锡的弟子捐款修了一座“道南祠”纪念夫子,又商议要重开东林书院。自从鄂州倡议之后,非但各州县学的权柄极重,‘私’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书院需要有名望的宿儒名士来主持,方才能不落于流俗,因此,无锡的杨时弟子金泰生、游汝白、李从谚等人便写信给杨时弟子中名章120 纱窗倚窗天开-2气最大的朱森何方二人,请他们前往无锡主持大局。

    “正是。”何方道:“先师在东林讲学最久,无锡重建东林,我二人理当出力。”

    “二位,”赵行德看着二人,沉‘吟’道:“只怕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近些年来,学校公议与朝政越来越紧密,相应的,各地学派也和朝中派别牵连起来。杨时得程氏正宗,本身是一代儒宗,朱森与何方二人皆摒弃俗务,多年来潜心治学,广收弟子,乃世所公认杨时的衣钵传人。他们二人参与重建东林书院,意味着有一个学派的强势崛起,势必引起朝野中有心人的警觉。这种学术与朝政相互干扰的情形,恐怕是首倡学校公议选举之说的黄曦也始料未及的。

    “元直放心,”朱森看着远处微风拂动杨柳,“东林书院的宗旨是传杨夫子道统。”他与何方‘交’换了眼光,沉声道,“我与何兄相约,将毕生追述先生之遗训,著书立说,致力于理学经术,传道授业,绝不出仕为官,更不会以议论干预朝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章120 纱窗倚窗天开-2政。”何方接道,“凡我东林书院的人,无论师生,不得接受官府中人资助。书院完全依照杨夫子在世时的规矩,每日一人主讲,内容限于四书五经中之一章,师生可以相互问难,质其所疑,格物致知。讲毕,大家齐声诵读此章即散去。无论大小课堂,不得议论朝政,不可在经义中杂以时事,违者立刻革出书院。”他抬起茶盏喝了口水,决然道,“从今而后,凡是我‘门’下的亲传弟子都不得出仕,专注经术学问,若学余力济世行善可也。”

    “这似乎过了吧?”赵行德质疑道,“圣贤之道,不要学以致用吗?”

    “虽千万人,唯独元直不该有此一问。”何方反问道,“难不成武昌侯还想大开杀戒吗?”

    赵行德脸‘色’一变,却只叹了口气,没有解释,也没反‘唇’相讥。鄂州事变,廪生死伤两百余人,外间对赵行德褒贬不一。何方虽然不认可廪生假言事之机围攻相府,但他认为这始终是士大夫之间的事。吴子龙固然逾越了界限,但陈东动用东南大营,赵行德开炮对付廪生,则是逾越了更大的界限。正是党争越来越‘激’烈,又和学术之争缠杂不清,他和朱森才决定矫枉过正,立下了书院不得干预朝政的规矩,想要在‘乱’世中重建一方净土。何方原先还和颜悦‘色’,但谈及这个问题,却忍不住带上了火‘药’味儿。

    “元直重述君子之道,对我们都有所启发。”朱森打破了尴尬,解释道,“君子自立于世间,也可以施展抱负,何必寄身于府衙,上下掣肘,左右牵制,反为不美。”他摇了摇头,淡淡地笑道,“当初唐太宗观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曾经洋洋得意道,天下英雄尽如彀中。我们这些读书人就是中了热衷仕途毒,朝廷将名缰利锁加身之后,此身此心皆不得自由,不如干脆超脱,专注学问,独立于世间,岂不快哉!”

    “可是,我所述君子小人之别,侧重还在地位之别。”赵行德微微摇头,缓缓道,“凡能自立于世间,无需依附他人者,都是君子,可以行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