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局势(五)——丹麦瑞典(第2/3页)  教皇奥古斯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前对手抗衡的盟友远在天边,小国盟友也没多大作用,而且和目前局势相当不明朗的瑞典结盟,显然弊大于利。

    当然,想要有盟友或者是援助并非不可能,只要瑞典足够强,英法荷都是潜在的盟友,前提是要摆脱目前这个局势,并且充分展现自己的战略价值。

    比如说:先后多次击退丹麦,巩固瑞典的主权,确立瑞典波罗的海霸主的地位;然后战胜俄罗斯,让其割让芬兰湾出海口及周边地区,连通爱沙尼亚,把俄罗斯人堵出波罗的海;接着挫败波兰立陶宛联邦,迫使其放弃对瑞典王位的宣称,并割让利沃尼亚地区;最后再以新教领袖的地位加入三十年战争,重创神圣罗马帝国天主教联盟。

    这不是开玩笑,古斯塔夫二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使瑞典从一个二流国家一跃成为北欧霸主、欧陆强国。而古斯塔夫二世也成为了瑞典的千古一帝,这个一不是第一,是唯一,瑞典唯一的大帝,而比大帝之名更响亮的,是他的绰号北方雄狮,还有现代战争之父等桂冠。

    古斯塔夫二世出生于1594年,17岁时加冕为王,38岁不幸在吕岑会战中阵亡,年少有为却英年早逝,令人很难不深感惋惜,即便是他的敌人也少有例外。古斯塔夫二世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如刺破黑夜的流星般闪耀。

    古斯塔夫二世年轻时曾化名嘎斯上尉微服游历欧洲各地,目的是游学和在潜在的盟国和敌国参谋旅行,在即位之初就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能力。

    加冕之后,古斯塔夫二世任命自己的好朋友、行政高手、年仅20多岁的阿克塞尔·乌克森谢纳伯爵为内阁首相,这是瑞典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他负责总理政务,自己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擅长的军事,二人配合极其默契,堪称世界历史上一对极其经典的“君臣黄金搭档”。在古斯塔夫二世战死之后,首相继续辅佐他的女儿克里斯蒂娜女王,鞠躬尽瘁。

    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改革,开军事“职业化”、“正规化”和“现代化”之先河,首创了楔形阵,并最早在欧洲采用了线性战术。在军事学史上,线性战术的应用是古代和中世纪战术向现代战术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无疑是其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在进行了一番经济改革做支撑之后,古斯塔夫二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

    首先,他对兵役制度做出了根本性变革,将当时风行欧洲的佣兵制度替代为征兵制,颁布法令,全国15到40岁的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

    为提高士兵们的作战素养,他倾注了相当多的精力去反复训练他们,并以严苛的军纪约束之。这样瑞军的战斗素质与纪律就有客观的保障,士兵们也在与古斯塔夫的朝夕相处中建立起强烈的情感纽带。

    其次,强化武器装备的效能和质量。古斯塔夫在武器革新上格外重视火枪性能的改进,着手加强火枪的射速与火力,将更多的步兵从长矛兵转入火枪兵编制,提升了整支步兵方阵的火力打击能力与灵活性。

    此外,他还十分强调炮兵在战争中的意义。减少炮重,增加火炮在野外的机动性,建立专门的炮兵编制,训练专业的炮兵部队,在炮种、射速、装弹等都进行了改良,并在步兵阵线中安插轻型加农炮增强火力输出。炮兵在古斯塔夫的手里从边缘化的辅助兵种变成了独立的核心兵种。

    再次,改变步兵的作战队形。古斯塔夫在莫里斯方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减纵队深度,将队伍横队拉长,这么做的前提是火枪射击精度与速度的提升。拉长的队伍可以大大增加弹雨的密度,并对敌军的侧翼构成火力威胁,这就对旧式的西班牙方阵构成了很大的优势。

    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瑞典军队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欧洲列强之中,并于之后的多次战争中大显神威。瑞典的军事改革包罗万象,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