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四十七章 江湖之远(第1/2页)  汉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话归朝事,王允掌百官牛耳,自是率先发言。

    “陛下,自帝都西迁,关东乱象丛生,先有袁绍诡计得冀州,后有公孙瓒兵犯青,兖二州,南阳袁术与公孙瓒勾连,荆州刘表与袁绍暗通,更有黄巾余孽与外族狼狈为奸,试图掠我汉土,朝野危殆,已到危急存亡之秋。

    今仰仗陛下天佑,国贼董卓伏诛,朝廷应重整吏治,更替不轨小人,任用贤能之才,治世宁国。”

    王允与汉朝诸老臣心境如出一辙,仍停留灵帝之时,以为刘家天恩沐浴四方,可随意更替州郡牧者,态度自傲据于天下诸侯之上,也是这帮老臣的悲哀与无奈。

    刘协点头,以示肯定,转而问众臣:“众卿以为司徒之言如何?”

    士族皆不辩,右侧席走出一人,乃河东卫觊。

    “卫伯儒,汝有何谏言?”刘协熟知每一位景桓党人,卫觊从并州开始已经打上了中郎将营的标签。

    “王司徒所言有理有据,但司徒忘了人心叵测。”卫觊侃侃开口。

    “哦!卫议郎此言何解?”王允轻视的问道。

    “就以王司徒举例,黄巾之乱时,子师公领并州刺史,那时心境作何感想?”

    “自是杀敌报国,光耀门楣,不负君恩。”

    “之后王司徒被中官诬陷,锒铛入狱,心境又做如何?”

    “刚直赴死,不愧人生。”

    “再言王司徒经招贤馆提拔,入朝再兴,彼时心境呢?”

    “感恩景桓侯,更加珍惜作为。”

    “接下来王司徒假意附董,助君杀贼,夺得百世美名,添为万官之首,心境又做如何?”

    “谨小慎微,为国谋实。”王允对答如流,不做丝毫迟疑,可见对君主的忠心。

    “王司徒如此大忠大义,谦和有礼之人方才为何要蔑视卫觊这一小小议郎?觊想来必定是司徒无心之失,由此便可见人心不一啊!关东诸侯拥兵自重多时,各自已成气候,其中不乏昔日忠良,那为何会形成今日局面?若王司徒与关东诸侯情景置换,司徒可愿交出兵权地盘,交出眼前实利?”卫觊话罢,躬身施礼。

    “荒谬之言,让汝如此说来,这天下还是刘家的吗?”王允气愤,强硬反驳。

    “司徒想做霍公,此番心情人人理解,但人须务实,莫要好高骛远,朝廷新安,需着手眼下。”此番话若是皇甫嵩,朱儁所言,难免有夺权之嫌,但出自于小小议郎之口,倒显得合情合理。

    “你……”王允从来没有想过逆悖,但到了这个位置,心境发生巨大转变,他自己也未能察觉傲骨何时变了傲气。

    “两位卿家言论皆有道理,朕也想说一事,昔年朕初到长安,心中记挂国政,日夜忧虑,寝食难安。恰此时有一人给朕提了醒,百般忧虑最终也要归于实事,若自身无才,即便天下交在朕手上又有何用?遂朕重拾诗书,从小事做起,心累时走访城郊迁民,知了百姓疾苦,亦愈发用功。王司徒,以为如何?”刘协举了一例。

    “陛下圣明,是老臣好高骛远了。”王允失落摇头退回席位。

    杨彪见状上前,另提一事:“陛下,臣日前遣门客游说华阴守将段煨,段煨愿率部归降朝廷。”

    中郎将段煨算是西凉军中的一股清流,自他屯驻华阴之后,勤修农业,不掠百姓。且当日陈道人过华阴走潼关时,段煨也没有派兵拦截。

    “杨卿大功,朕当重赏。”刘协知华阴地处关内,潼关守将投汉,段煨难逃出关,只有降汉一条路可行,但士族殷勤,不可寒了臣子的心。

    “多谢陛下。”

    杨彪即退,士族又有人想出席,但被刘协开口制止,他现在更关心三辅军民之况。

    “荀卿,你与张德容安民查户多日,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