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九六章 凉州刺史府的一班官员(第1/2页)  汉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却说陈道入冀城,即走太守府与张既议事,初入门便闻院内传来的吵闹声,继陈道摆手驱退通禀甲士,混入人群中凑个热闹。

    “兄长,前方如此围堵,所为何事?”陈道向身旁年轻文士问个细则。

    “汝也是凉州官吏?”此人身形高大,语气略显烦躁。

    “难道兄长不是吗?”陈道反问了一句。

    “吾非逃难客,吾是郡中佐吏。”汉阳本地官吏对这些外郡逃来的官员颇为厌恶,因为这些人的日常诉苦已经影响了郡府处理政事。

    “看来别郡官员给兄长添了不少麻烦,在下初来乍到,不懂规矩,望兄长海涵。”陈道恭身言了一句客气。

    文士见状回礼:“汝比那些人好多了,明明都是乞讨客,还摆一幅高高在上的态度令人作呕,也不知当时何仆射出使凉州的时候,自己是什么嘴脸?如今落了难,却要朝廷伸张正义。”

    “兄长所言甚是,兄长还没回答在下,到底发生了何事?”陈道摇头一笑,他与这位佐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冀城是凉州治所,各地官员逃至此地也在情理之中,朝廷岂能不收容?

    “你且看那堂中二人,左侧者姓姜名叙,字伯奕。右侧者姓杨名阜,字义山。这两人皆是新使君召纳的从事。”文士抬臂指着堂中的两位年轻客道。

    “嗯!都是英姿勃发之辈。”陈道点头应答,姜,杨两家都是汉阳望族,张既到任提拔本地俊杰,也是平常抚慰人心的手段。

    “他二人今日做了义举,汝再看那堂下所跪的老弱妇孺,他们皆是杨氏族人。”文士说到此处目生敬佩。

    “哦!想必这些人是杨言愁的亲眷吧!”陈道脑中做了勾连,即脱口而出。

    文士突兀转头,不敢置信道:“汝认识此中人?”

    “全为臆想罢了。”

    “阁下厉害呀!不错,堂上绑缚的都是杨秋至亲。

    杨秋在乌支兴兵为祸,杨氏青壮多相随,但杨老夫人深明家国大义,遣子姜叙,侄杨阜将杨秋一门交于朝廷处置,这才惹来了如此多的乞食客围观。”佐吏羡慕此种情节,也想成为聚焦人物,受世之赞誉。

    “姜母杨氏真乃巾帼人物,世间奇女子也。”众贼覆朝,人人惶恐,凉州豪族左右摇摆,值此之际杨老夫人的作为更显高义。

    陈道说罢,欲穿过众人去那堂中,向前挤了两步忽又回头:“是贫道失礼了,还未请教先生名姓。”

    “郡中小吏不足挂齿,吾与那姜叙是同族,名冏,字仲奕。”姜仲奕摆手一笑道。

    “姜冏!好名字,若来日得闲,定与仲奕兄饮上一觞。”

    遂陈道入堂,与张既会面,左右一拜,方知此道人便是凉州都督,姜冏更是瞠目结舌,未曾想与如此豪贵攀上了言语交情……

    午后,稍作休整的陈道与凉州官吏会于堂中,各家向凉州都督逐一诉说县邑情况,陈道时而点头,时而出言宽慰,其间有:酒泉人庞淯,汉阳人赵昂、尹奉、赵衢、阎温,安定人梁宽等众。

    “诸位,贼寇聚众为祸,实非尔等之错,凉州刺史韦休甫已在来任路上,等诸事平定,各位依旧任职凉州,勿忧矣。”此间逃来冀城的官吏多是凉州大户出身,陈道还需依仗众人平叛,故而好言安抚。

    “多谢都督,吾等愿随都督驱使。”众人齐声应答。

    “既如此,我等且论凉州战事,朝廷此次定策平凉,意在抚顺各郡,重归王化统治,即十八路反军皆要剿,今日姜杨二人送来反贼家眷,本将欲从此中做些文章,先平安定郡,诸位以为如何?”陈道言辞犀利表达朝廷态度,即便将凉州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

    “我等皆为汉臣,请都督下令吧!”

    “甚好,姜叙,杨阜何在?”陈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