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tomato!(第1/2页)  北宋之无双国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贡院是原来的国子监,因为太学的崛起,国子监已经没落,基本已经沦落为科举考场了。

    里面很大,几千人在这里考试,虽然格子间小了点,但错落有致,展示出高超的组织能力。

    欧阳辩不由得赞叹,这就是文官官僚体系的厉害之处,至少组织能力上是过关的,尤其是上面重视的时候。

    科举是国之大事,是选拔人才的盛典,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欧阳辩坐在自己个格子间里面,经过的考生都不免露出诧异地眼神。

    宋朝的科举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乡试作为第一级考试,出现幼龄考生是很正常的,科考不限次数,有些人想着让小孩子去乡试积累一下经验,所以在乡试中小孩子还是比较多见的,但要通过并不容易。

    到了省试这一级,出现小孩子的几率是很小的,一般小的也都是十六七岁这个年纪了,像欧阳辩这样看起来只有十一二岁的少年,却是很少见的,怪不得其他的考生见到不免露出诧异地神色。

    欧阳辩还是见到了几个熟人的,比如章衡、吕惠卿等人,这些人他是见过的,之前也有去拜访过他,欧阳辩也回请了几次。

    检查的工作因为非常细致,所以到了中午才算是堪堪完成,第一天大多数时间就花费在这上面了,等到下午的时候,主考官王珪协同一众考官过来巡查考场。

    除了王珪,还有范镇、梅尧臣、韩绛、梅挚等几人。

    这些人欧阳辩都是认识的,范镇、梅尧臣都是熟人,王珪、韩绛、梅挚在也算是有过一面之缘,他们看到欧阳辩,但并没有什么表示,只是视而不见的走过。

    欧阳辩也没有表现出热络或者其他的神情,这是为了避嫌呢。

    考官审查之后,终于开始发卷。

    此时的考试内容也就是诗赋、经义与策论。

    后世人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实际上以中国人擅长考试的习性,只要是变成了考试,就会给你总结出考试规律来,即便是看似靠天赋的诗赋也是如此。

    科举的诗赋考试,始于唐玄宗时代。

    诗赋考试中所考诗赋多为律诗、律赋,其本身就已经格律化。

    格律化意味着程式化,有规律的东西便可以被研究。

    于是,研究诗赋句法、声韵、病犯、对偶的著作便应运而生,不断将程式化推向更高的水平。

    所以市面上多有诗赋的考试教材。

    比如王昌龄的、,旧题白居易的、,以及李洪宣的、郑谷的、王维的、徐隐秦的、王起的、许文贵的、姚合的、任博的、郑谷的,以及佚名的、等等。

    别以为上面的就是全部哦,因为那些都是晚唐时候的考试参考教材,宋代的也有发展自己的参考资料,而且格法更加繁密琐碎。

    唐五代研究赋格的专著亦不少,如浩虚舟、纥于俞、范传正、张仲素、白行简、和凝等等。

    与诗律研究一样,这些书的作者们力图要为赋构建起一个通行的格法程式。

    现存唐佚名一卷,乃研究所谓“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虚、实等名目。

    有些又分子目,如“隔”,谓“隔体有六:轻、重、疏、密、平、杂”。

    当然,宋人仍有研究律赋程式的著作,与诗一样,也益趋繁密。

    参考书这么多,当然不可能全部都看,尤其是欧阳辩这样通过短时间强化起来的速成品,但欧阳修和王安石两位名师怎么可能让欧阳辩花费那么多的时间,他们自然知道怎么样去敷衍过去。

    对,的确是敷衍。

    在他们看来,以欧阳辩的诗词功力,完全可不用考这两项,只是考试这个东西是没法挑选的,只能整理出一套速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