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 布局!(第五更,求票!)(第2/2页)  北宋之无双国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诸宫调的表演、唱腔、音乐、服装等等都不太适应戏剧这个形式,还得有诸多的改进,这一步需要斥巨资鼓励创新;

    第三步则是剧本的专业化,光靠欧阳辩写剧本当然是不行,欧阳辩建议招募文人写剧本,要求自然是宣传主旋律思想的戏剧。

    有了说书和戏剧这两个贴近群众的宣传渠道,处于底层没有文化的百姓也能够接收到一些信息,而不是任由乡绅地主糊弄了。

    至于为什么要在服务区里演出,主要是因为服务区里面有银监卫可以保护戏剧团。

    那些大地主们也不傻,面对这样的戏剧,他们还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么?

    更别说欧阳辩还打算让戏剧团在演出中间,让演员穿插用小品宣讲政策的。

    ——若是没有银监卫保护,当场就可能让人砸了场子。

    如此这般,上层有大宋周报统一舆论,下有说书和戏剧团传达政策,便不怕政策被扭曲,乡绅地主便无法自己解说政策。

    欧阳辩做的这些,目的就是为了上通下达,不是为了让皇权下乡,而是要减少误会,尽量将人民组织起来。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公共治理的能力。

    在中国,公共治理有着无以比拟的困难。

    因为中国太大了!

    面积大,人口多,所以在公共治理上是一个巨大挑战。

    所以大部分时候中国是任由县以下的组织自治的。

    也就是所谓的皇权不下乡。

    其实还真的不是各代王朝不注重基层管理,而是以他们的通信、交通能力是根本做不到的。

    当然,宋朝也不行。

    即便是加上欧阳辩也不行。

    但欧阳辩可以做一些影响,方便将一些有利于底层百姓的政策传达下去,让底层百姓也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大宋的子民。

    其实这个戏剧团让朝廷来运作会更好,欧阳辩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大宋国家戏剧团。

    只不过现在玉仙楼的老板抢在了前面,欧阳辩倒是无所谓了,民间团体也好,国家的也好,只要在他的手里掌控着,就是好工具。

    说书和戏剧团都是很重要的布局,但是听证会的事情也一样的重要。

    同样是舆论,大宋周报影响的是士林舆论。

    说书和戏剧团引导的是民间舆论。

    而听证会则是高层舆论,那是真正能够在政治层面产生影响的举措。

    从政事堂、三司、枢密院三个听证会一直开始铺垫,终于到了欧阳辩真正重视的对手——司马光为首的谏院了!爱你中文网小说阅读_www.20zw.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