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五章 上线测试(第2/3页)  文化前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么吧?”

    许正道深深吸了口气:“在讨论做什么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白,西方文化输出体系是怎么运作的,要理解文化主权和审美主权这些概念。拿我们电影行业来说,电影分为两块,一块是商业电影,一块是艺术电影。商业电影话语权在好莱坞手中。好莱坞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完成了产业升级,将高科技运用到电影拍摄中,营造出惊人的视觉效果,从此好莱坞电影开始横扫世界。

    你们去看好莱坞电影的话,会发现里面的华人往往都是小眼睛、塌鼻梁、高颧骨,本来很多华人演员不是这样的,但好莱坞都会把他们化成这样。他们在选演员的时候,也会尽量去选那种小眼睛、塌鼻梁、高颧骨的演员去演,要是你眼睛大一点,他们就不会选你,会说你这不是典型的亚洲人长相,说你不像亚洲人。

    如果说好莱坞商业片是以特别直接的形式对海棠人甚至东方人形象进行刻板化描绘,那艺术电影则是通过潜规则,对其他国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戛纳电影节是三大电影节之首,被很多人称为艺术电影的殿堂。在1978年之前,戛纳电影节参赛电影,由各个国家选送的。从1978年开始,戛纳电影节开始自己选片,不再由政府推送。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电影节选择的都是符合他们意识形态的电影。在八十年代有相当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在戛纳获奖,比如波兰的《铁人》、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去》。这批电影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反体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戛纳电影节现在形成了一套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选片制度。对亚洲和东欧电影,基本上只选两种,一种是探索性特别强的电影,另外一种是揭露前体制或者现行体制的电影。我们海棠国电影要想入围、获奖,基本上是两个套路,一个是反体制,另外一个是展现海棠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如果按照他们的套路来,那你的电影就有可能走入所谓的国际视野,会有国际操盘手为你投资,送入各大电影节,西方媒体连同他们在世界各地的传声筒,会接力棒似的为你欢呼叫好,让你一夜成为电影大师。如果你不按他们的套路来,哪怕你电影再好,艺术水准再高,也很难得到电影节认可。

    我们国家虽然跟西方发达国家有差距,但不是没有高楼大厦,不是没有繁华都市,发生在城市的故事很多,为什么没有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讲当代故事?为什么我们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都是反应老少边穷的电影呢?因为你拍高楼大厦别人根本不认。

    戛纳通过一套潜移默化的规则告诉海棠电影人,你们海棠只有拍矿难、只拍有卖血,只有拍贫困落后才能得奖,只有拍这些你们的电影才在反应人性,才是真正的艺术。电影界推崇戛纳的,基本上就两种人,一种是特别傻,被别人的规则洗脑了;另外一种是特别聪明,知道这套规则存在,但为了获奖出名,专门去拍这种电影。”

    徐帧有点不敢相信:“戛纳不至于这样吧?”

    李乘风直接道:“你就是属于比较傻的那种。”

    其他人听到这话都哈哈大笑起来,徐帧则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自己的光头。

    许正道淡淡一笑:“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999年,陈艺谋带着《一个都不能少》去戛纳参赛。电影节主席雅各布发现有升国旗唱国歌的镜头,就认为电影是在美化海棠国,是在替政府宣传。《一个都不能少》你们都看过,这部电影有提政府宣传吗?没有吧!雅各布很喜欢陈艺谋的另外一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就建议张艺谋撤回《一个都不能少》,让《我的父亲母亲》到戛纳参赛。陈艺谋向雅各布解释,自己的电影没有替政府宣传,也不希望被政治解读,但雅各布不听,认定《一个都不能少》是替政府宣传。陈艺谋一怒之下,退出戛纳电影节,并发表一封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