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几封信(第2/3页)  勒胡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候必然设谋掣肘,真是躲也躲不过……不过最好能把撕破脸的日期尽量延后,留给自己足够的准备时间。

    第三封信——“郗公阁下钧鉴……”收信人为郗鉴郗道徽。

    自从不期而然遭遇并且收揽了卞壸,裴该这才意识到,自己在江东难以觅得可用的人才相助,但可以到江北去找嘛。因为中原大乱,士民避兵南渡,洛阳城破后的“永嘉之乱”产生了最大一拨——不是第一拨,司马睿、王导他们捷足先登了——但并非仅此一次啊,以后陆陆续续的还有很多。这是因为晋朝在北方尚有不少的残余势力存在——比方说关中的司马邺、晋阳的刘琨、幽州的王浚、荥阳的荀氏兄弟,等等——而且不少并未从属于这些势力的家族也还抱着一线河山光复的希望,暂不打算砸烂坛坛罐罐、抛弃祖宗庐墓往江南跑。要等到这些势力逐渐被灭,大河南北,基本上后赵一家独大,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南渡潮才就此中止——想跑的都已经跑了,不想跑的也已然和石赵等政权拉上了关系。

    所以仔细搜索记忆,裴该发现很多后来在东晋政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这年月还都未曾南渡,仍然在江北苦苦支撑着——比方说这位大名鼎鼎的郗道徽。在裴该记忆中,郗鉴应该还在鲁地的峄山,聚集宗族、流民上万人,要到数年后才被司马睿署为兖州刺史,更得等东晋建立,他才在江北存身不住,被迫南下。

    郗鉴此人,无论忠诚还是才干,那都是可圈可点的,前者或许不如卞壸,后者则必然有过之而无不及。按照后世的说法,他是第一个掌控江北流民武装为己用的东晋大臣,也是唯一一个兵权在手,却没有丝毫谋叛企图的忠臣。这若能提前与郗鉴联络,将其招致麾下,必生如虎添翼之效。

    当然啦,此举既有利,也有弊。大抵能力强的人必然就野心大——虽然还不至于拥兵自重甚至谋叛——郗道徽能服司马睿,因为人头上先有宗室藩王,后有白板天子的光环在,裴该拿什么跟他比啊?郗鉴与卞壸不同,名位既高、家门亦显——高平郗氏那也是豪门世族——外加和裴氏并没有很深的渊源,真把他叫来了,他能听自己的?即便不鸠占鹊巢,倘若事事掣肘,可该如何是好啊?

    只是裴该现在缺的就是人,不但垂涎郗鉴本身的能力,更垂涎他身边儿那上万的宗族、流民,所以在经过反复思忖、权衡之后,还是打算冒个险,先去跟他联络一下,看看他有没有率部到广陵来相助的意思。

    第四封信题头是:“邵嗣祖足下……”写给邵续。这位论战阵之能,应该远在郗鉴之上,或许当世仅次于祖逖祖士稚,在裴该的印象里,邵续曾经一度驻军厌次,虽在河北,论经度则跟自己的广陵城差不太多。若能收揽邵续,则不怕麾下无能战之将了——祖逖终究算是盟友,不是自己的部属——邵续能力强,但更重要的是,他家世不高、名位不显,应该比较容易拉拢和控制吧。

    问题邵续貌似曾经一度臣服于王浚,直到王浚覆灭,才被迫独立作战的,他如今在不在王浚麾下呢?这王彭祖名高位显、威震一方,他的墙角可不好挖啊……再说了邵续是啥时候驻军厌次来着,也实在记不清了……

    不管了,先尝试联络联络再说。即便不能做部下,拉他当盟友,也是比较可靠的助力吧。

    此外当世能打的晋将,还有一个李矩李世回——跟东海王中尉李矩李茂约同名——不过这人应该还在荀藩、荀祖麾下,不知道有没有拉出来单干。距离太远,不便联络,裴该就示意祖逖给他写信——你将来西进兖豫,此人可为臂助也。

    李矩曾经被东海王司马越任为督将(史中记为汝阴太守,大概是跟李茂约搞混了),也算是司马越、司马睿这集团中的一员,但祖士稚对他并不熟悉——一是家门比较低,二是才能尚未展露——还问裴该:“文约识得此人否?能力若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