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姓虽有异,其实一国(第2/4页)  勒胡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名的道理啊?

    ——裴嶷这话说得早了。在原本历史上,南朝固然避免了重复,北方诸王朝和割据势力,多数是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人还真不在乎重复——乃有北魏、北周,乃至前后秦、胡夏等先后出现。倘若延后一二百年,估计裴文冀不会觉得这是个问题。

    王贡也是倾向于“秦”的——那则“秦当雄”的谶言,不就是他生造出来的吗?于是反诘裴嶷道:“秦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天下,再造中国,始皇功业之伟,又岂是一个‘暴’字所可概括的?秦之暴,多因二世之愚及赵高乱政,若因一二残主、奸臣,便下考语,恐怕连汉也不得享誉了。

    “况且,裴氏本出嬴姓,与始皇同源,则以贡看来,正不必避复。”

    裴姓其实来源很杂,具体到闻喜之裴,向来尊苹陵为其祖源。且说秦桓公有子,初封于北徵,后去秦入晋,受封于苹,传六世即为苹陵,转封于解(当时用字是上非下邑),遂指地为氏,成为裴氏始祖。

    所以说了,刘备和刘渊都自称是刘姓子孙——其中刘备乃西汉中山靖王之后,跟东汉皇室已极疏远,刘渊则纯属冒姓——故此建号为“汉”;那么裴氏与始皇一系亦出同源,为什么就不能循例建号为“秦”呢?

    对于王贡之言,裴嶷却只是摇头。裴该便问:“然若不能名‘秦’,叔父又作何想啊?”裴嶷拱手道:“不如名之为‘唐’。”

    随即解释,帝尧都于唐地,即今平阳县,故此有“唐尧”之名;其后周武王灭唐而封其子叔虞为唐侯,又改称晋侯,都于绛,即今绛县。平阳和绛如今虽属平阳郡,然于秦、汉之际,实属于大河东的一部分;况且绛邑又与闻喜相邻,故此可建国号为“唐”也。

    裴该心说“唐”这个名号听着倒也威风啊,可惜自己不可能做唐太宗……只是对此,他心中别有计较,当即笑道:“卿等所言,各有其理,吾记下了,容再斟酌。”当然不可能这就把新国号给定下来,一旦泄露出去,你一边儿上辞表,一边儿就定国号,吃相未免太难看了吧——即便没几个人会把那辞表当真。

    ——————————

    既然天子已下禅让之诏,那么清理尚省就不再是急务了——反正一朝天子一朝臣,迟早是要改组的——但裴嶷仍建议先下和济入狱。

    这一方面是示天下人以诚——我率兵归洛是向中朝官僚们问罪,为了解决从兄的疑案,倘若因为天子起意禅让,就把本愿给扔了,岂非可笑复可鄙么?另方面也可安定人心,表示大司马只罪和济一人,其余几位尚或可继续留任——当然啦,留任多久且另说。

    汝南和氏也算是二流世家,然而家系不繁,于乱世中多数罹难,导致其势日蹙,如今的和济,基本上就是荀氏的一条狗而已——还是条不怎么好用的狗。那么严惩和氏,既可以敲打荀氏,又不至于引发朝野间太大的动荡——况且听祖纳前日所言,也是打算把和济推出来当替罪羊的。

    只是华恒既已圆满完成了裴诜托付之事,乃不肯再审和济,只得命之以廷尉。廷尉之职在秦汉本为九卿之一,掌天下刑狱,但东汉后其权柄渐为尚省所窃夺,不仅形如尚省外派机构,而且相关重大案件,廷尉还须与尚共同审理。

    裴丕之死,自然算是重大案件了,而且要审讯的还是一位尚,则省内自当命人协理。这一重任,最终就交到了裴嶷的头上——既捕和济,裴该遂奏请补裴文冀为尚。

    裴嶷并未苛待和济,给他准备了清洁的囚室,每天好酒好菜供应着,只是偶尔交付纸笔,请他回答几个问题罢了。因为不着急审——反正也不会得出什么明确的结果来,只待禅让之事尘埃落定,到时候还不是我说啥就是啥么?

    然而和济虽无能,却也没傻到家,自忖必死,茶饭不思,每日唯向隅哀哭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