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九章、有病(第2/4页)  勒胡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只任一名著作郎和八名佐著作郎;华朝的著作局,却在裴该的坚持下,规模扩大了好几倍,以著作监、丞为主副官,下设著作郎、校郎等近三十人,主要任务除管理典籍外,还要他们重新梳理诸经、诸子,刊刻权威版本出来。

    ——学术可以讨论,教材则必须是官方的,并且只能有一套!

    可是即便如此,著作局亦常感人手不足,希望吏部能够再拨良才。这是因为在原本历史上,五胡之乱绵延百余载,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极其严重,无数典籍因此亡佚;在这条时间线上,裴该原本有机会拯救一批的,却被他作为逃亡的掩护给主动舍弃了……

    但终究在他的努力下,大大缩短了北中国动乱的时间,客观上挽救了相当数量的公私文;而即便那些彻底找不回来的,好在读过的人很多尚且在世,颇能够凭借记忆力补足一部分——只可惜没有蔡琰那种既家学渊源,又博闻强志的才了。

    因此搜集、整理乃至补足这些文的工作,就全都落到了著作局头上。根据裴该的估算,我怎么着也能为后世多保全两三成的图下来吧。

    不过王羲之进入著作局后,却并没有参与点校经籍,或者整理图,整天就忙着抄了……监、丞等都听李茂约说过,此子虽然年轻,却是卫夫人的高足,又曾受过其父兄的指点,或隶或楷,以及新兴的行,皆为当世之矫矫者;试之果然,于是便用其所长,把抄的工作全都堆去了他的案头。

    王羲之倒是得其所哉——就当练法了,难得的工作竟然能跟兴趣如此契合。

    前不久,著作局完成了《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校勘,用郑玄之注,乃命王羲之誊清了,上呈天子预览,请求开版印刷。裴该大致翻了一下,就问:“较卿等前所勘《》、《易》,字迹清雅峻秀,且自始至终,纯然一体,不知为何人所录啊?”

    著作监明确回答道:“新任著作郎王羲之。”顿了一顿,又说:“乃请即将此字付梓,未知陛下允否?”

    裴该说允啊,当然允了。暗道将来著作局刊刻推广的这部——可能还会有别的——必然为万世所追捧,内容暂且不论,那可是“圣”的亲笔啊!哦,到时候我是不是先问王羲之要部签名本来呢?

    拉回来说,裴该这一日召见王羲之和庾翼,希望他们可以作送往江南,劝说王氏、庾氏等主动归降,以免遭受刀兵之苦。其实在这件事上,裴该内心很矛盾,既希望通过一场摧枯拉朽般的军事行动,把江南的各种残腐势力尽量清扫干净,更便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同时又考虑到兵危战凶,必致横尸遍野、生民涂炭……都是自家人,能不打还是以不打为好吧。

    故而即便知道王、庾辈不会那么轻易俯首的——要从华早就从华了,起码可以派人过江来谈条件嘛——仍然叮嘱王羲之和庾翼写信去劝降。然而王、庾二人却皆苦笑着请罪,说:“臣等即于入仕之前,亦常致父兄,申以大义,望其幡然改悔……惜乎多不答,即答,亦不过闲叙家常罢了。”

    裴该心说什么“申以大义”?多半是“晓以利害”吧。估计没蛋用,首先王敦雄踞武昌,是不肯轻易交卸兵权的,而王敦若不表态,王导也不敢擅降,庾亮更是王导的跟屁虫……

    不禁轻叹一声,说:“朕昔在建康,与王茂弘、庾元规等常有来往,虽难免稍稍龃龉,却不意如今天堑相隔,竟成寇仇……彼等不过寄望侥幸,以为江南可守也。然而江南果然可守么?南人暗中向朕纳款者,不知凡几;倒是卿等既在中朝,本是最佳的联络途径,卿父兄却不知用……”

    确实有不少江南臣僚,尤其是南方土著,通过各种渠道向洛阳致意,即便不明说愿为内应,也委婉地表态,倘若王师渡江,我等必从。好比说贺循之子贺隰,就派人秘密渡江到洛阳来联络刘隗,说我当初在公门下,为公设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