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章 56.史书(第2/3页)  外戚之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衡山王进京觐见天子时,这位西城侯屁颠屁颠地凑过去,恭维人家说皇上要是没有皇子,将来就是他登基了。

    一看就知道,西城侯多么不靠谱了。

    当然,还没有等这件事被人揭发,他自己就因为做太多亏心事忧惧而死,衡山王造反失败后,他手底下的人才将这件事和盘托出。

    气得建安帝在朝堂上直言:“若非他早早病死了,朕定要灭他九族。”

    对于这位西城侯,顾文澜没有太大的印象,但不妨碍她评价议论,“西城侯就是见风使舵的小人,其人品能力,哪一点比得上舅舅啊?”

    没想到话题扯到他身上,邵彻喝下去的酒水,立马喷了出来。

    陈绍之从衣袖中掏出手帕,笑眯眯地替邵彻擦拭,笑道:“舅舅,文澜表妹称赞你,那是对的,可不像某些人,本事没有,尽爱在背地里说风凉话。”

    陈绍之骂的谁,顾文澜与晋阳公主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笑了。

    邵彻早年征伐北罗西羌时,朝廷里就有一部分人看邵彻不顺眼,背地里拿人家的身世与皇后娘家人的身份说三道四,看起来颇为不屑。

    每每听到这席话,陈绍之都会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直接与这些人来个三百回合,毕竟邵彻为此付诸的能力,没有谁比陈绍之与皇帝更清楚了。

    当然,现在说闲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不代表没有。

    比如说,曾经因贻误军机而选择自杀的祖将军。

    顾文澜微微一叹,记起这起官司,摇了摇头,“舅舅,你一生光明磊落,做事做人都求无愧于心,偏生一些人想不开,自寻死路,那些小人的散言碎语,舅舅也别记在心上。”

    无论前世今生,顾文澜对那些儒生文人的印象并不是特别好,只不过是一帮沽名钓誉之辈,有谁讨好巴结他们,他们就吹嘘传颂谁。

    邵彻与陈绍之立下汗马功劳,本应该天下人人称颂,奈何邵彻与陈绍之身份卑贱,依靠外戚起家,为那些自诩清高的文人所瞧不起,而且还有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将军做对比,文人选择谁,也是能够想象到了。

    邵彻云淡风轻地笑了笑,经历过大风大雨,他无惧世人言论,更无所谓荣辱兴衰,自小的经历造就了他谨慎谦卑的心态。

    他们乐意说,就说。他也不感兴趣。

    “文澜,舅舅岂是畏惧人言的?”邵彻牵了牵嘴角,面容和蔼,“想当年我第一次领兵出征,多少人在背地里说风凉话,觉得我是德不配位,皇上得了失心疯,多少难听的话,我都听过。有没有人歌颂我我不在乎,我在意的就是你们好好的,就足够了。”

    知足常乐,淡泊名利,低调谦虚,这就是邵彻。

    陈绍之却不以为然,他傲然道:“舅舅,以后让我来写你的传记,让那起子酸儒写,鬼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朝中负责图册编撰的人是兰台太史令,修史传书,那是兰台的工作。按照邵彻的身份地位,以及功勋,必定在青史留名。但是呢,修史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好恶,就算是你位高权重、人品贵重,人家一支笔,照样把你批的一文不值。

    邵彻没好气地点了点他的鼻子,“可不用了,生前事身后名,不过浮云,他们怎么说我,只要不颠倒是非黑白,我就心满意足了。”

    之于邵彻来说,他这一生起于微末,兴于行伍,皇帝信任,百姓敬仰,保家卫国,荣华富贵,权势地位皆有,史书工笔日后怎么撰写,他不是特别在意。

    那些虚名称赞,哪一点比得上现在亲人的平安无事更让人在意?

    顾文澜眼眶湿润,她的四舅就是这样的人,世间的一切,之于他就是浮云,高山仰止,不外乎此。

    只可惜啊……

    “四舅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